正文 第42章 奧巴馬的榮耀 (2)(3 / 3)

這裏是黑人同整個社會保持緊密聯係的紐帶。教堂不僅是黑人獲得精神指引的所在,更是很多黑人接受最初等的啟蒙教育的地方。每周都會有人來這裏講述黑人民族自己的光輝曆史。黑人的傳統與文化在黑人教堂得以延續和傳承。教堂給黑人提供了一個平等交流的空間和舞台,隻有在這裏,“眾生生而平等”對他們來說才具有真實的意義。著名牧師耶利米·懷特曾經在三一聯合基督教會的晨禱上發表過名為《無畏的希望》的演講。“膝行而前,至死方休,”懷特牧師用以激勵大家的話可謂擲地有聲。2006年,奧巴馬在題為《呼喚革新》的演講中談到了教堂對他思想的深刻影響:“還沒畢業,我就去了芝加哥的基督教堂做社區義工,在那我經曆了一次思想鬥爭。”

在奧巴馬的另一本書《無畏的希望》中,他對自己的芝加哥社區工作經曆做了這樣的總結:在芝加哥的社區活動組織工作幫助他“日益成熟”,和牧師與信徒一起工作,“讓我愈發堅定了從事公共事務的決心和信心,更讓我明確了自己是誰,而且堅信普通人一樣可以成就一番偉業。”正是帶著這樣的心態,奧巴馬走進了哈佛大學法學院,邁出了譜寫21世紀美國黑人傳奇的重要一步。

三、黑亮的政治新星

哈佛大學法學院素以要求嚴格著稱於世。在緊張有序的學習生活之餘,奧巴馬像他父親老巴拉克一樣,積極參與各種校園社團活動,反對種族隔離的學生集會總少不了奧巴馬的身影。同時,奧巴馬拿起手中筆,從學術角度探討種族問題、反對種族歧視。《哈佛人權——公民自由法評論》經常可以看到奧巴馬的文章。在《無畏的希望》一書中,奧巴馬承認自己在種族問題上的經曆比較獨特,但還是願意通過自己的優勢,說明種族問題對美國產生的影響。他說:

“為了清晰地說明種族問題,我們需要不同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一方麵要保持理想的高度,了解怎樣才是理想的美國,同時也要在現實的層麵,麵對我們過去所犯下的罪行,麵對現實的挑戰,同時不會陷入絕望或批評中不能自拔。在我自己的有生之年,我已經目睹了我們在種族關係上取得的進展,這種進展非常明顯,仿佛人人可以感受到溫度的變化那般顯而易見。當我在一些黑人社區,聽到有人否認這些積極的變化,我就會感到難過,因為這不僅否認了那些為我們爭取到這一切的人們的所有努力,而且也讓我們無法在前人所取得的成就上繼續前進。但既便如此,即便我一直堅持我們已取得的進展,但大家要牢記,僅僅取得這些進展是遠遠不夠的。”

由於表現出眾,奧巴馬十分榮幸地受邀到法學院黑人學生聯合會一年一度的晚宴上做晚宴致辭。他用充滿激情的演講呼籲法學院的每個黑人學生、每個受到命運眷顧的哈佛法學學子們,用自己的學識和才幹回報,幫助那些遭遇人生不幸的社會群體。奧巴馬逐漸在學生群體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並慢慢成為黑人群體的代表人物。

第一學年暑假,奧巴馬在芝加哥一家不起眼的律師事務所找了份實習的工作。他在這裏的實習指導老師就是後來成為奧巴馬妻子的黑人女律師米歇爾·拉沃恩·羅賓遜。

實習結束後,奧巴馬回到哈佛。出眾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使奧巴馬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並使之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法律期刊《哈佛法律評論》編輯部的一員。1990年,該雜誌主編改選,同事們鼓勵奧巴馬一試身手。該雜誌的前任編輯布魯斯·斯皮瓦在2007的《紐約時報》上撰文表示,“選舉是在少數人之中進行的,某種程度就像是推選教皇。開始,奧巴馬還拒絕擔此重任,但最終還是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