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運時要做好倒黴的準備。進退有度,才不至於進退維穀;寵辱皆忘,方可以寵辱不驚。
藍斯登原則
藍斯登原則是由美國管理學家藍斯登提出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否則你下來時可能會滑倒。就像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一隻狐狸不慎掉進井裏,怎麼也爬不上來。一隻口渴的山羊路過井邊,看見了狐狸,就問它井水好不好喝。狐狸眼珠一轉說:“井水非常甜美,你不如下來和我一起分享。”山羊信以為真,跳了下去,結果被嗆了一鼻子水。它雖然感到不妙,但不得不和狐狸一起想辦法擺脫目前的困境。
狐狸不動聲色地建議說:“你把前腳扒在井壁上,再把頭挺直,我先跳上你的後背。等我踩著你的羊角爬到井外,我再把你拉上來。這樣我們都得救了。”山羊同意了,但是,當狐狸踩著它的後背跳出井外後,馬上一溜煙跑了。臨走前它對山羊說:“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別盲目地跳下去!”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馬被生活在岐山之下的300多個鄉裏人捉住並吃掉了。官吏抓住這些吃馬人,準備嚴懲。穆公說:“君子不因為牲畜而傷害人。我聽說吃良馬肉不喝酒會傷害人。”於是穆公賜酒請他們喝,並赦免了這些人。
後來,秦國與晉國之間發生戰爭,秦穆公親自參戰,被晉軍所包圍,秦穆公受傷了,麵臨生命危險。這時岐山之下偷吃良馬肉的300多人,飛馳衝向晉軍,“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不僅使秦穆公得以逃脫,反而還活捉了晉君。
良馬被食,秦穆公的惱怒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情已經發生,即使殺幾個鄉人,良馬也不能複活,而且很可能激起民憤。順水推舟地寬恕這些鄉人,不愧為最佳的選擇,而最終的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寓言中的狐狸。狐狸是很典型的過河拆橋型的夥伴,但是山羊是不會再上第二次當的。如果第二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很顯然,狐狸就不會有這種好結果的。寬容的人隻會使自己的路子越來越廣,而心胸狹窄的人隻會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企業要時刻有危機意識
著名作家巴爾紮克曾說:“一個商人想不到破產,好比一個將軍永遠不準備吃敗仗。那他就隻算得上半個商人。”巴爾紮克的這種關於破產的言論和當今的“末日管理”有著異曲同工的作用。末日管理製度告訴管理者,在企業處於良好的發展階段時,要想著不景氣或者破產時的事情,做到居安思危。因為一個企業最好的時候往往就是壞的開始,這和藍斯登原則告訴我們的經驗是一致的。
很多企業在創業初的艱難時期,通過不斷地努力和奮鬥,都能夠渡過難關,卻容易在企業發展的高峰期一落千丈。原因在於管理者在企業高速發展的時候,沒有意識到潛在危機的存在。一旦遇到挫折和挑戰,領導者就會措手不及,使企業輕而易舉地喪命於潛在的暗礁之中。
成功的企業家總會在企業發展良好的時候,為破產的事情做準備。他們清楚地意識到企業的機遇和挑戰,始終處於居安思危的狀態之中,防患於未然。
縱觀國內外眾多百年企業,他們之所以可以做到長久不衰,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有一種危機感。他們總是處在高度的警惕之中,始終都做好迎戰的準備。
放眼世界各大著名企業集團,無一不是在挑戰強大競爭對手所帶來的危機感下成長和壯大起來的。
海爾公司總裁張瑞敏在談到海爾的發展時,用了一個“懼”字來概括這些年的感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他認為市場競爭太殘酷了,隻有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在競爭中獲勝。深有同感的英特爾公司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德魯·葛洛夫,將其在位時取得的輝煌業績歸結於“懼者生存”4個字。
有時候將我們推向懸崖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我們的敵人,很可能隻是我們自己。能否將危機轉化為機遇,還要看自己能否認識和把握機會。
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可怕的並不是麵對挑戰和危機,而是不能夠發現自己存在的危機,並趁此轉“危”為“機”。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石油危機,由此而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日本的日立公司身陷其中。公司首次出現了嚴重虧損、困難重重的局麵。為了扭轉這種頹勢,日本日立公司作出了一項驚人的人事管理決策。
1974年下半年,全公司所屬工廠2/3的員工共67.
5萬名暫時離廠回家待命,公司發給每個員工原工資的97%~98%作為生活費。這項決策對日本日立公司來說,是一項人事管理的權宜之計,它雖然節省不了什麼經費開支,但它可以使員工產生一種危機感,產生一種憂患意識。
1975年1月,日本日立公司又將這項決策實施到4000多名管理幹部頭上,對他們實行了幅度更大的削減工資措施,從而使他們也產生了憂患意識。
同年4月,日立公司又將所錄用的工人上班時間推遲了20天,促使那些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員工一進入公司便產生了憂患意識,產生了一種危機感、緊迫感。這樣做的同時也讓其他老員工加深了憂患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