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成功就是把複雜事物簡單化(1)(1 / 3)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隻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

很多人整天像小蜜蜂一樣勤勤懇懇、忙忙碌碌,但到頭來收獲卻非常有限,為什麼?

奧卡姆剃刀定律告訴我們,我們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其實就是讓複雜變得更加簡單。

奧卡姆剃刀定律

奧卡姆剃刀定律,是由一個從法國的一所監獄中逃出來的人提出的,他出生於英國奧卡姆,曾經就讀於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人們都叫他“奧卡姆的威廉”。他是一位邏輯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很有學問的天主教教士,人稱“駁不倒的博士”。

由於他當時發表的言論違背了羅馬教廷的旨意,因此被囚禁在法國的監獄。他在獄中度過了四五年的時間,逃出來之後,流浪到巴伐利亞去找那裏的王爺。當時的那個王爺鑒於羅馬的壓力,不敢收留他,是威廉的一句話改變了王爺的想法:“你用劍保護我,我用筆保護你。”

就在這個期間,他著書立說,從而聲名遠揚。他當時非常厭倦“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他主張唯名論,隻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中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這也就是他所謂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也即人們常說的“奧卡姆剃刀”。

這把剃刀出鞘後,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教神學,使科學、哲學從神學中分離出來,引發了歐洲的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奧卡姆剃刀”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一種“反動的”哲學。這個定律的提出,使很多人感到威脅。因為按照這個定律的意思,將觸動到這些人的利益,所以它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為這個理論而再次受到傷害。即使如此,這個定律依然廣泛流傳,經過數百年的磨礪,使它變得更加鋒利。後人在這個定律的基礎上,又將其豐富、發展,涉及了更多的領域,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

人們將奧卡姆剃刀定律廣泛地應用到企業管理中,指出我們現在運用的許多東西是有害無益的,我們正在被這些自己製造的麻煩壓垮。事實上,我們的組織正不斷膨脹,不管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人;製度越來越煩瑣,不管這些製度是否真的有效;文件越來越多,不管每個文件是否都是必須要處理的……至於我們的效率越來越低。管理學家運用奧卡姆剃刀定律並將其總結為: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意思就是企業管理就是要將複雜的管理簡單化,抓住關鍵的地方,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不要人為地把管理複雜化,要順應自然、順應企業的需要。

為什麼要將複雜變簡單呢?因為複雜容易使人迷失,隻有簡單化後才利於人們理解和操作。打個比方,如果擺在你麵前的是一個十字路口,你可能會很容易做出選擇,但如果擺在你麵前的是數十個十字路口交叉而成的網狀道路,你該如何選擇?而奧卡姆剃刀定律就是告訴我們,把不適合自己的道路和事物都拋開,抓住事物發展的關鍵因素,也就是將複雜簡單化。

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經濟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成了最寶貴的資源——不僅對於管理者是這樣,對於普通人也是這樣。但許多人終日忙忙碌碌卻鮮有成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把複雜簡單化的思維和能力,分不清“重要的事”與“緊迫的事”,結果成為了低績效或失敗的人。用管理的例子來說,一個企業的發展,它的管理之道就是簡化之道,簡化才意味著對事務真正的掌控。但是,把簡單的管理複雜化很簡單,而要把複雜的管理簡單化就很難。中國人崇尚“無為而治”“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但是能嫻熟運用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我們所知道的一流的企業家無不抱著異常謹慎的態度經營企業,如比爾·蓋茨“微軟離破產隻有18個月”的論斷、張瑞敏“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以及任正非一直所擔憂的“華為的冬天”。可見,簡單管理作為一種古老而嶄新的管理思維和能力,蘊涵著深刻的內涵。

對於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會麵臨著很多複雜的事情,那麼怎麼才能把複雜變簡單呢?抓住關鍵因素就成了決定一個人能否快速而高效地取得成功的關鍵。

簡單不代表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