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7章 陸地與海洋(2 / 2)

防禦者處處設防,攻擊者卻可以選擇戰鬥的時間與地點,廣闊無垠的海洋賦予遠洋海軍的機動性優勢就在於此。

相比之下,陸地上的兵力調動就麻煩多多,受地形與交通條件限製的陸軍自不必說,哪怕作戰飛機可以在幾小時內飛越數千公裏的距離,配套的地勤、後勤人員與設施卻沒法跟著一起走,這並非一兩種強有力的打擊兵器所能解決。

所有這些考慮,從交流中龍雲很快確認了一點,不論蘇聯軍方、還是解放軍方麵都有清醒的認識,采取的應對措施也差不多。

既然對手有一定的機動優勢,Tu-22M3等反製力量又不可能做到一絲不漏,當下PLAAF的部署就相對務實,具體來說,三個轟炸機——殲擊機突擊集群分別駐紮在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各自負責一個方向的對海威懾,沿海部署的防禦性殲擊機師則采取輪班製,時刻保持戒備狀態。

自從大戰爆發以來,遠東的海陸對峙形勢大致如此,一開始Tu-22M3尚未滿編時,歐洲和高加索戰場還打的熱火朝天,等到遠東戰火燃起時,美國人又********要消滅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現在硬吃了一級悶棍,對大陸方向的威脅程度也隨之減輕了許多。

盡管如此,既然U.S.Navy主力尚存,雙方磋商中的一個關鍵話題還是“如何打擊航母戰鬥群”。

在這方麵龍雲有充分的發言權,他結合自己的戰鬥經曆,分析了美國海軍空中防禦圈的特點,以及要如何尋機突破,其中還特別指出,與裝備AIM-54“不死鳥”的F-14戰機相比,能夠攜帶AIM-120B導彈的F/A-18戰機才是更嚴峻的威脅:

“……掛載的導彈武器不一樣,兩者的對抗思路也完全不同,這一點,同誌們務必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結合我們以往的認識,美國人的艦隊防空這一塊,外層警戒往往就交給F-14,不過就最近的戰鬥來看,應該說,情況已經發生了一些變化,F-14與AIM-54的組合更多偏重於高速攔截,F/A-18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就說當時的單機突防,在接近地方艦隊防空圈後,我最先遭遇的就是這一種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