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軍事上的勝利,再結合宣傳部門的一番大肆鼓噪,就可以將焦頭爛額的政府、軍方從疲於奔命的應付中解脫出來,在輿論與國民焦灼心態的擠壓下喘口氣。
接下來,如果條件允許,甚至可以考慮發動一場新戰役,在歐洲或中東一掃頹勢,這樣的話戰爭結局還未可知,總之一切還有變數!
艦群浩蕩奔湧向前,美國人的考慮大概如此,不過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
所謂“遠洋決戰”,如果單純比較美蘇雙方的海軍實力,尤其是具體到太平洋兩岸相向而行的兩支龐大艦群,美國海軍一方的確占據優勢,不過據此推斷“俄國人未必敢於接戰”,則是一種戰略判斷層麵的失誤。
按照遠東戰區總司令部的戰役推演結果,執掌大權的蘇聯軍事指揮人員對紅海軍的能力有清醒認識,但是在這基礎上,司令部仍然按照國防委員會和總參謀部的指示下達了一係列命令,紅海軍太平洋艦隊主力盡出,看上去似乎是要和美國人來一場遠海豪*賭,究其原因,卻是美國特工們都完全發掘不到的一個意外因素。
維克托*雷澤諾夫中將,他和他提出的一整套作戰計劃,在最高指揮機構的閉門商談中得到了支持,這才是紅色巨人揚起風帆,準備和宿敵決戰的根本原因之一。
這其中的具體情形,外人當然不得而知,正在哈巴羅夫斯克郊外基地待命、等待An-124B與白色二十號座機一同轉場而來的龍雲也一樣,他雖然清楚紅海軍的大致動向,卻不知曉自己的計劃是如何推動了戰爭的車輪,接到指示後,自己就一直在基地緊張待命,準備在夜幕降臨之後搭乘“魯斯蘭”升空出擊。
“‘項目’進展順利”,這一句話,並非指An-124B搭載Su-27M2,而是指紅海軍遠洋作戰計劃的實施。
看到這樣一封密電,既然戰區總司令部告訴他“進展順利”,換句話說,在煙波浩渺、波濤洶湧的遙遠大洋上,大舉出動的紅海軍戰艦已經發現了美軍主力的蹤跡,甚至進一步說,雙方前出艦艇應該已經發生了實質性接觸,接下來,如果沒有任何一方主動後撤,那麼決戰應該就是這一兩天之內的事。
海洋上的戰鬥,身為一名飛行員的龍雲所知不多,也無從想象具體的戰鬥情形。
不過,從曆史上記載的多次大規模海上較量來看,既然是航空母艦參與的戰鬥,水麵艦艇之間的直接對抗機會就少得多,美蘇雙方艦隊的戰鬥模式,肯定不會是水麵戰艦唱主角的一場導彈排隊槍斃戰,而更像是二戰時的美日航母編隊,雙方互相偵查、試探、迂回、突擊,往往一場猛烈空襲押寶成功,就能直接重創對手。
戰鬥的節奏不可捉摸,一旦抓到機會,就是雷霆般的全員全彈突擊,幾十年來不論航母、戰機還是武器都有了巨大進步,探測技術也突飛猛進,不過一場航母編隊之間的較量,作戰海域是比二戰時拓展了許多倍,隱藏在火爆表象下的作戰原則卻始終未變。
那麼,在這樣一場生死對決中,維克托*雷澤諾夫,到底又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這個問題,指揮機構的決策依據是中將同誌的報告,不過對掌控這一身份的龍雲來說,一切都需要他自己去給出答案。
激戰越是臨近,情報保密工作越要抓緊,坐鎮的哈巴羅夫斯克的龍雲得不到一點最新消息、其實現在也不需要,他在臨時準備的休息室裏小憩,一邊眯著眼睛養神,一邊梳理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搭乘“魯斯蘭”出發,在運輸機上休息待命,一旦接到出發指示就登機脫離,進入戰場清掃敵機後果斷脫戰,然後在重型載機巡洋艦上降落……
一環接一環,整個計劃看起來著實刺激,真正決定戰鬥結局的,卻隻是在進入戰場後的一次果決突擊;如此複雜的鏈條,每一個環節都不容許出差錯,出征在即的年輕人難免有些緊張與興奮。
一個人,一架戰鬥機,會給浩蕩的遠洋海戰帶來多少變化?
這種問題,一般人大概還會懷疑,或者說就是簡單粗暴的考慮問題,隻是比較交戰雙方的戰機數量和質量,然後就得到一個似是而非的答案,龍雲卻非常清楚,不是他自賣自誇、妄自尊大,如果計劃實施順利,哪怕他單槍匹馬參與到遠洋戰鬥中,對紅海軍一方所起的作用也很可能會是“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