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電的內容,就是簡短的一句話:
“知悉,‘項目’進展順利,抵達哈巴羅夫斯克後原地待命,等待下一步行動指示。”
事實證明,對遠東戰局的猜測,龍雲的直覺還是很有一些見地。
隨著時局一天天變遷,戰爭的陰雲逐漸在太平洋上空堆積,紅海軍與美國海軍的一場遠洋較量,雖然在雙方決策層的意料之中,爆發的節奏卻比一般戰役推演來的更加迅速。
浩瀚的北太平洋上,遠遠望去,兩支距離遙遠、迎麵而行的龐大艦隊,劈波斬浪的威武戰艦,在大尺度上幾乎平滑如鏡的海麵襯托下,隻是不怎麼起眼的一葉葉扁舟;憑借現代化的戰場偵測手段,戰爭的號角還未真正吹響,縱覽全局的指揮者們就已經感受到了對方的存在,混雜興奮與忐忑的情緒,也在一點點變得高漲。
不知不覺,平行世界裏的新年剛過,幾天來一直向西航向的美國海軍艦群接近了勘察加半島,在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東南方向約一千五百海裏處集結。
遠東戰事打響一個月後奉命出擊,U.S.Navy第三艦隊與第七艦隊,出場陣容的確堪稱強大。
迎著寒冬時節的大洋勁風,在西北太平洋上星夜兼程,來自聖迭戈母港的“喬治*華盛頓”與“約翰*肯尼迪”航母戰鬥群在北緯四十度、西經一百六十度附近海域與來自珍珠港的“西奧多*羅斯福”戰鬥群彙合。
兵合一處之後,兩支艦艇編隊很快完成指揮機構的統一,組成美國海軍在高威脅海域作戰的典型陣容——三航母戰鬥群。
“三航母戰鬥群”,顧名思義,即由三艘核動力重型航空母艦作為核心,加上兩大艦隊派出的護航艦艇,共計六艘“提康德羅加”級防空巡洋艦,四艘新一代“阿利*伯克”級防空驅逐艦,四艘“斯普魯恩斯”級多用途驅逐艦,此外還有七艘打下手的“佩裏”級護衛巡防艦,以及一艘“薩克拉門托”級快速戰鬥支援艦(實際上就是補給船)。
這樣一種堪稱豪華的配置,符合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典型定位,哪怕麵對宿敵蘇聯海軍也一樣,即一切作戰行動都圍繞重型航空母艦進行,護航艦艇的首要目標是防空、反潛,將敵方水下與空中作戰力量屏蔽在三百海裏防禦線以外,對水麵及陸上的敵方兵力,則由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部隊完成主要突擊任務。
水麵上戰艦浩蕩,航母戰鬥群的水下兵力配置也十分充裕。
按照一般的航空母艦作戰方案,一個U.S.Navy航母戰鬥群,配備的攻擊型核潛艇數量在三艘左右。
不過在大戰時期,美國海軍的大批攻擊型核潛艇都在前沿執行作戰任務,太平洋司令部認為俄國人的潛艇部隊也一樣,大規模海戰中,水下力量的作用也有限,為此隻給戰鬥群配屬了四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一艘新型“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作為補充,主要用於對抗紅海軍的核潛艇滲透,加強整個戰鬥群的反潛力量。
連水麵帶水下,整整三十艘大小戰艦蜂擁而出,一時間太平洋上風聲鶴唳、烏雲滿天,一場慘烈的海空較量眼見就要到來。
如此聲勢浩大的遠征,美國人的計劃,看上去是十分簡單明了的。
按照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的一份作戰規劃,規模龐大的U.S.Navy三航母戰鬥群無法隱匿行蹤,必定很快被俄國人發現。
接下來,如果對手選擇遠洋決戰,美軍就順勢而為,在大洋深處和孤立無援的俄國艦隊進行一場硬碰硬較量,憑借航母艦載機的數量優勢擊垮對手;反之,如果俄國人躑躅不前,戰鬥群當然不能出門晃一圈直接回家,太平洋司令部參謀部的意見,是進一步前出到勘察加半島南側,然後組織力量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及周邊重要目標發動空襲。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俄國人因為空襲而派出艦隊,戰鬥群就可以得到U.S.AirForce的協助,空軍方麵新部署到日本東北部幾處空軍基地、裝備最新型F-15E“攻擊鷹”的第十九戰鬥機聯隊將發揮作用。
總而言之,要麼在遠離陸地的大洋深處決戰,要麼主動前出襲擾勘察加,如果俄國人一味保存實力,美軍就能成功遂行一場攻勢行動,緩解遠東方向的戰略壓力;而倘若對手選擇遠洋決戰,擁有強大海空實力的U.S.Navy也有信心戰而勝之,同樣可以消弭俄國太平洋艦隊的現實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