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0章 第一二一?栒? 王牌的關鍵(1 / 2)

“一個人決定戰鬥結局”,要理解這種情形,單純比較雙方戰機數量是沒用的。

如果把問題極端簡化,認為航母編隊的較量就是各自放出一大片戰機,在會戰海域上空決勝負,最後誰輸了就失去一切防禦能力,然後被蜂擁而至的反艦導彈送入海底,那這種情況未免太理想化了一點,在真實世界中幾乎不可能上演。

浩瀚大洋上的戰鬥,在雙方艦隊橫刀立馬、兵戎相見之前,有一個問題必須考慮清楚才行,那就是“敵人究竟在哪?”

這個問題,似乎是直白之至,卻會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一場海戰的勝負。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海洋上的戰鬥曆史悠久,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然而隨著雙方武器平台的不斷演化,戰艦航程與武器射程原來越遠,古老接舷戰時代根本無需考慮的索敵問題就越來越突出。

到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更出現了一係列經典戰史,證明這個問題對海軍來說是何等重要。

海戰,和其他任何一種戰鬥相似,必定受製於戰場環境,和陸地上的複雜地形不同,也和晴空的完全自由不一樣,在無邊無際的海麵上縱橫捭闔,設法搶先發現敵人、搶先發動攻擊,這對每一位艦隊指揮官來說都是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究竟如何指揮艦艇編隊行動,製定什麼樣的偵查策略,決定何時放出攻擊機隊,又如何保證己方艦隊能夠抵擋敵方發起的空中襲擊,製定出來的戰術就千變萬化,讓戰場上的每一刻都充滿了意料之外的跌宕起伏。

當然,戰況可以繁複多變,對紅海軍與美國海軍的較量而言,雙方的行動策略又是各不相同、甚至完全迥異的。

美國海軍,數十年來把持全球海權的一支強大力量,在二戰中磨礪出了一整套維持合眾國海外存在、全球宣示威懾的有效戰略,那就是維持龐大的攻擊型航空母艦編隊,通過重型航母上的艦載機完成“從海到陸”的作戰行動:隻要海洋可達之處,美軍就能發起高烈度的大規模空襲,不論對地、還是對海都一樣,為此美國海軍艦載機普遍具備比較均衡的作戰能力,在空情允許時,甚至全部固定翼戰機都能參與空中打擊,對軍事實力相對不足的一般國家來說根本就難以抵擋。

總體戰略既然如此,對敵對國家的海上力量、尤其是規模與作戰實力快速提升的蘇聯海軍,U.S.Navy的應對策略也一脈相承。

麵對紅海軍戰艦的威脅,哪怕財大氣粗如美國,也沒有能力、更沒必要部署另外一套反艦作戰體係,而是繼續強化航母戰鬥群的攻擊能力,憑借空中平台相對於水麵、水下平台的多方麵優勢,在戰鬥中爭取對敵發動不對稱打擊,從空中去消滅敵人的主要作戰力量。

另一方麵,針對蘇聯海軍的反艦導彈齊射戰術,美國人的應對策略是強化空中防禦圈,爭取將威脅最大的Tu-22M3、Tu-160等蘇聯空射反艦導彈平台阻擋在其掛載武器的射程以外;如果沒能做到這一點,接下來就全力攔截來襲的重型反艦導彈,順便也攔截所有來襲敵機,從而保障航母戰鬥群的絕對安全。

同樣是艦載機部隊,既可以作為長矛,又可以成為盾牌,美國人的這一套綜合作戰體係的確堪稱強大,在很長時間以來,世界上也沒有什麼力量能從容麵對U.S.Navy航母戰鬥群的威脅。

不過,換一個角度來說,這套體係的致命弱點,來自現實世界的龍雲也是一清二楚。

攻防一體化的美軍航母戰鬥群,攻擊手段且不論,單就對空防禦這一塊,本身體係的確堪稱複雜完備:外層是E-2C“鷹眼”預警機指揮的F-14、F/A-18戰鬥機和AIM-7/54/120係列空空導彈,中層是水麵艦艇AN/SPY-1“宙斯盾”係統與RIM-66“標準”係列防空導彈,內層則由RIM-7“海麻雀”和MK15“密集陣”負責。

這樣一套複雜戰術體係,基本上涵蓋了遠、中、近三個層次的防空需求,對來襲飛行器的反製能力也很強,不過要對付攜帶遠程反艦導彈的蘇聯轟炸機,實際上也就是最外一層才最管用,也最關鍵。

擊破這一層空中防禦,為攻擊創造條件,這當然就是龍雲的關鍵作用。

要做到這一點,駕駛Su-27M2進入戰場之後,他的行動就需要一些技巧,而不能去和鋪天蓋地的F-14“雄貓”截擊機打一場“史詩般的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