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有這樣一則故事,發生在香港。
他出生在富裕之家,從小衣食無憂。19歲時,父親卻突然染上賭癮,將家用全部賭光不說,房子也被押了出去。他正在讀書,受此影響,隻能輟學回家,帶著母親,租房打工。家道一落千丈,僅夠維持簡單的生活。
帶走母親時,他痛斥父親禽獸不如,堅決和父親一刀兩斷,發誓再不來往。
從那以後,他發奮圖強,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重振家業上。轉眼20年過去了,他再沒和父親聯係過,父親也像從人間蒸發一樣,沒有找過他和母親。
可是,生活好起來的同時,他內心的缺失,也越來越大。那個被撕裂的口子,隨著血水,分明流出的是“父親”二字。
真的能做到不再理睬他嗎?真的能做到從此心裏不再有父親這個人?
這曾是他主動割舍,後來一直缺失的親情,此刻,卻成了內心最放不下的疼痛。他的夢裏開始不斷出現父親的畫麵,小時候帶他一起玩,一家人吃飯時,父親也在場。或是父親生了重病,躺在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苟延殘喘。
他再也受不了這樣的折磨了,悄悄地,他開始尋找起父親來。
然後,母親生日那天,他將父親帶回了家。一家人,終於又團圓了。
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的需要,不僅僅是一種情份,或是一種血緣,而是發自靈魂的生命需求,正像天空和大地,植物和陽光,它必是自然地、不可違抗的聯係。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無法斬斷。
梅子就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一個女人。
丈夫也是在另有所愛後,離她遠去。她帶著10歲女兒,獨自生活。
前夫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家,而且很快有了新的孩子。他的心思,完全不放在女兒的身上了。而且,不知道從哪裏來的理論,竟認為和女兒見麵太多,會影響與新妻子的家庭關係。
梅子對前夫早已恩斷意絕,僅從她自己的角度考慮,她是一輩子也不想見到他的。
可是為了女兒,她不能這樣做。
孩子不能缺失父愛,要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樣,有母愛,也有父愛。何況父親的角色,對女孩子來說,極其重要。會影響到她以後找男友、談戀愛、結婚,會影響到她對男性世界的看法和了解。
每星期,一到周末,梅子都會主動聯係前夫,請他過來看看孩子。
前夫開始還來,後來漸漸推托,不是出差,就是生病。
即便和女兒在一起,擔心新妻子會不高興,也很少跟孩子說話,不是看報紙,就是看電視。
女兒的家長會,再也不去了。孩子的成績,也不再關心。
到了寒暑假,梅子希望他能帶孩子出去玩玩,他像看怪物一樣看著梅子,覺得這要求好荒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