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為這是在為兒子好,卻不知自己無知的做法,已經將小小的兒子,推得離她更遠了。
如果這個母親會設身處地,會換位思考,能稍微知曉一點兒子的需要,她就不會選擇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孩子。
她可能會立刻對孩子說,沒關係,下次我們注意。
或是很快脫下外套,縛在兒子的腰間。
如果方便,會先去買條褲子,給孩子換上。
去找老師,告訴老師,可以在上課中間提醒孩子,誰要上廁所,請舉手。
看著兒子,對他說,答應媽媽,下次我們課間先去廁所好不好?
最主要的是,她不會給孩子任何壓力。即便兒子表現得很是難堪,她也會保護他的自尊和自信,她會說,這樣的錯,誰都會犯,甚至善意地編出謊來,告訴他,爸爸小時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事後,檢討給孩子喝多了飲料、為孩子檢查身體,看看是否體虛、悄悄在學校存放一條褲子,下次可以讓孩子先換掉……
無論哪一種方法,似乎都比當街訓斥孩子要更合理、更善意、更人道。
也許這個母親,會對我這樣的說法,表示反對,她會說她這樣當眾羞辱兒子,隻是為了讓他吸取教訓,以後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
也許她還會說,這樣當街嚷嚷,她也丟了臉麵,陪上了和兒子一樣寶貴的自尊。可憐天下父母心,她這麼做,完全是為了孩子好。
也許她還會說,我哪裏做錯了呢?難道我的父母不就是這麼教育我的嗎?從小住的環境擁擠,沒有誰家會有隱私之說,小孩子犯錯,哪家父母不是這樣聲嘶力竭,大聲訓斥的?
是的,很可能,這才是問題所在。
她正是沒有在父母那裏,得到過惻隱之情,才讓她的同情心,有所缺失。
她無法體察入微到別人的想法,甚至連對自己的兒子,也不能做到將心比心。
同情,或是惻隱之情,其實是一種愛的能力。它並不僅僅是一種生存技巧,或是某種與人親善的策略。
隻有那些會愛自己,也愛他人的人,才有這樣的能力,同時才會發自內心地,替他人著想。
這樣一想,漸漸覺得這個母親的狀況,並沒有比兒子好到哪裏去。
那些總覺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往往正是缺乏同情心的人。為這點小事,她就如此大動幹戈,不正好驗證了她內心的虛弱?
我想,那些和我一樣,不忍心再看這“嚴母訓子”的人們,除了感覺不舒服、不自在、可憐那個小兒子之外,是不是也有一些對這個母親的惻隱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