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曆史:新中國電影的“五個時段” ——新中國電影的社會政治曆史分期(17)(1 / 2)

二是電影管理體製從事業主導型向產業主導型轉變,市場機製的作用進一步明顯,政府逐步轉向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綜合手段來實施宏觀調控和管理。

三是電影經營主體從單一所有製向多種所有製結構轉變,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部分外資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資本結構和所有製結構。2003年12月,國家廣電總局頒布了《電影劇

(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格準入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四部法規,大大推動了電影製片業的發展,因為影製片、發行、放映領域資格準入門檻降低,更泛的社會力量被吸引進電影業,民營公司和國營業開始在同一個平台上展開競爭。

四是電影市場逐步向開放競爭、規範有序的現代市場格局轉變,電影盈利模式已經從單一的影院票房逐步轉向多元化的產業鏈營銷模式,如音像市場等下遊產品的開發等。

五是電影科技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體係轉變,科技創新在優化電影產業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現。以新近拍攝的《建國大業》發行為例,數字拷貝就占了相當大的比重;而中影公司目前的影視製作基地,在硬件上已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製作機構之一。

六是開始注意到目前電影票價與一般群眾收入的差距問題,並著手推出相應的政策;特別是準備著手開發、組建農村電影的放映市場。基本思路是以市場模式開始然後加上政府的適當補貼開展農村電影放映市場,據悉,有關部門將對中、西地區采取每放映一場電影補貼80元人民幣的政策,從公益放映開始,逐步引入市場的軌道。

綜上所述,中國電影目前正處於曆史上一個最好的發展時期,而僅在幾年前,這些觀念和做法還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曆史的演變常常超出人們的想象,而現實的巨變則更令人對未來產生無限的遐想。回首這一過程的曲折曆程,不僅會使我們對今天的產業環境倍加珍惜,同時也會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1993年,是中國電影市場化意識萌生之年,盡管當時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市場化概念,甚至沒有提出過電影的產業化,但是當時提出的改革思路,已經孕育了中國電影的產業化之路。如果以資本的眼光來看十幾年改革,我們不妨把這十幾年看作是一個為產業化的實施創造條件的過程。在此之前,中國電影的資本基本上是封閉的,還未有市場運作的平台,僅僅停留在國有資產於行政命令下的內部流動上。雖然十多年的改革之路有過種種嚐試,也有了種種方麵的突破,但是綜觀改革進程,從權力下放,到簡單的一分為二的競爭模式,到“鬆散式”資產聯營模式的形成,再到股份製運作及戰略性的集團化重組,中國電影的改革整體上過於謹慎,進程緩慢,遠未形成根本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