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曆史:新中國電影的“五個時段” ——新中國電影的社會政治曆史分期(17)(2 / 2)

自2002年始,電影業進入新一輪的改革。一是認識上的轉變,明確了電影為經營性文化產業,從而在從觀念上為電影產業化正名的同時,也為其進程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二是政策的落實,2003年廣電總局相繼推出了《電影劇本(梗概)立項、電影審查暫行規定》、《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外商投資電影院暫行規定》(總局令第18、19、20、21號文件)等若幹個文件,從降低電影製片、發行、放映領域資格準入門檻,吸納一切有實力的社會力量參與電影產業;搞活電影流通領域,促進國產影片發行放映;減少政府審批程序,促進產業快速發展;鼓勵電影產品創新等方麵入手,從而才開創今天的這一番局麵。

由此可見,中國電影的最終、長遠發展,真正缺的不是資金,甚或不是人才,而是一項政策的長久執行和堅定不移。在這個意義上,“給點陽光就燦爛”,雖然隻是一句調侃,但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新中國電影60年發展的現實。因此,在中國電影走完60年的光輝曆程並處在一個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堅定信心固然重要,但我們更期盼的是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政策的連續性,隻有這樣,才能使中國電影不斷發展,從而更好地擔負起傳承中華文明和弘揚民族文化的偉大重任。

時值2009年10月底,電影界又傳“喜訊”--國內第一家民營影視製作公司--北京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在中國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創業板上市了。這雖然隻是一家公司的“個案”,但其所昭示的意義卻非常深遠。從華誼15年創業、發展的經曆來看,沒有一個開放、穩定的政策支持,華誼在短短十幾年就發展到如此規模是根本不可想象的。這也昭示著,電影既然是個產業,那就需要把它當作產業來辦,而不能總在是不是企業、是不是商品上猶豫不決。誠然,政治家可以把電影當作“工具”,藝術家可以把電影當作“藝術”,但在具體的管理和經營中,我們必須遵循世界通行的電影產業運作規律,而對廣大觀眾來講,能看到更多、更好的電影,才是最實際的期盼!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沒有必要過多的強調哪些電影是“主旋律”,哪些電影又是不健康。當電影的翅膀在法度和市場的製約與調節的框架內“自由”地翱翔時,把選擇和評價的權利交給觀眾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電影無論是作為藝術還是商品的必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