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曆史:新中國電影的“五個時段” ——新中國電影的社會政治曆史分期(15)(1 / 1)

而此時--20世紀九十年代的國產電影創作,則呈現出一種比較複雜的局麵:一方麵,是第五代繼續著在世界各大電影節奪金攬銀的勢頭,把中國電影在世界藝術市場的影響幾乎做到極致;另一方麵則是大批國產電影質量低劣,難以引起觀眾的興趣,甚至到了包括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也無人喝彩的地步。據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被問及為什麼不喜歡國產電影時,觀眾最多的回答是“故事老套”,其次是“演員表演做作”和“導演功底差”。

一些影片脫離生活,攝製粗糙,缺少“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觀眾不斷流失,票房不斷下滑的局麵下,各大影院門前蕭條冷清;不少影院開始轉業,有的改建成大商場,有的變成了超市,而那些仍在蕭條中掙紮的電影院則使勁渾身解數,或以“情侶座”招攬“顧客”,或以錄像廳、遊藝室“堤外損失堤內補”,真是到了要關門的地步了。

誠然,片麵的指責電影界的“不作為”有失公允。事實上,伴隨著小平同誌1992年初南巡之後,新的娛樂載體興起和繁盛也極大地衝擊了國產電影市場。一時間,卡拉OK、迪斯科舞廳、錄像廳以及其它先前受到控製的休閑形式的遍布街頭巷尾,這其中,自然還包括異軍突起的電視連續劇。幾乎是與此同時,從八十年代末就已經開始流入大陸的、包括港台地區在內的各種走私電影錄像帶、VCD則以一種更大的聲勢和更廣泛的傳播渠道迅速地在國內蔓延開來。這種潮水般的衝擊,使國內觀眾在對電影的內容與形式的認知上大開眼界,從而也使本來就娛樂性不強,不注重商業包裝與受眾研究/市場研究的國產電影更加受到冷落。八十年代中後期,以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第五代電影導演,通過參加國際電影節繼而獲獎所掀起的國產電影的一度輝煌,也在這種潮流中,慢慢黯淡下來。

從1994年11月12日首部進口大片《亡命天涯》在北京放映開始開始,“狼來了”的呼聲變不絕於耳。八年之後的2002年,《南方周末》曾以一篇名為《進口大片8年祭》文章,評述、總結關於大片引進之後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及當時電影的整體狀況,結論相當悲觀。現在看來,盡管進口大片引進之後,國產電影的市場和票房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是這種做法的積極意義仍然不可低估。首先,它激活了國內的電影市場,增加了票房收入,為極度低迷萎縮中國電影提供了一股強烈的外部刺激。事實清楚地表明,進口影片對中國電影業的生存至關重要。早在1994年,進口片在中影公司1200萬元的收人中就占了60

%,1995年上半年的票房收人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

%,而北京夏季觀眾上影劇院的次數也增加了70%。進一步說,進口片的成功亦帶動了國產片。人們開始重回影劇院看電影。其次,它也在某種意義上為國產片的製作、發展提供一個重要的參照。同時,這一策略也為日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產電影所將要麵臨的更巨大衝擊的一個鋪墊。但是,無庸諱言,無論是“激活”還是票房收入的增加,似乎都和彼時的國產影片關係不大,而所謂的“提高了影院的觀影人次”,也別有一番分析才能知其端詳:據統計,全國觀眾人次進口大片並沒能扭轉每年遞減十多個億的狀況,它所獲得的高上座率是與其它影片的低上座率相比而言的,一方越高,另一方就越低,改變的是上座率內部的組成結構,而不是上座率的總量唯此,有文章更是把上世紀末中國大陸的電影市場,視為“幾乎已經是進口大片”一統天下的局麵。民族電影工業和國產電影正麵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