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樣板戲”的出現及“登峰造極”
按照史學界的傳統觀點,從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以中共“九大”召開為標誌,是文化大革命的第一階段。其特點是:經過在全國範圍內展開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性大批判、大武鬥,徹底打垮了“劉少奇的資產階級司令部”,創建了“新的無產階級政權”一一革命委員會,急劇動蕩的社會局勢漸漸得到控製,出現了“全國山河一片紅”的政治局麵。
就“文革電影”而言,這一階段正是其政治理論、藝術理論乃至生產組織和管理機構逐步形成和建立的時期。然而,從“樣板戲電影”的發展角度審視,它的政治理論構架和文藝題材內容,早在“文革”之前,便已初步建立了,表現出一定的超前特點。
1963年9月,毛澤東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指示:“戲劇要推陳出新,不要推陳出陳,光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他們的丫頭保鏢之類。”在這樣的背景下,從1963年起,江青把一些業已演出的地方戲曲或京劇劇目,推薦給北京、上海等地的京劇團,組織有關創作人員進行京劇現代戲的移植與改編創作。隨後,經她建議,1964年6月5日至7月31日,在北京舉行了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演了《紅燈記》、《沙家洪》、《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及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37個劇目。江青還在參加觀摩演出人員的座談會上,發表了《談京劇革命》的講話。此後,她又陸續推薦了《海港》、《白毛女》(芭蕾舞劇)以供修改,並到中央樂團“抓”出了交響樂《沙家洪》。這樣,早在“文革”開始之前,江青已在文藝舞台上樹立了“八個樣板戲”,既為部分樣板戲影片的拍攝奠定了戲曲基礎,也因此確立了她的“文藝革命旗手”的地位。對此,張春橋讚道:“文化大革命應該從64年京劇革命算起。”就文化大革命之種種“立新”而言,江青的“京劇革命”確有開“文革”之先河的意義。
從1968年6月起,江青為鞏固和擴大其“文藝革命”的“成果”,召見了八一廠新組建的革委會主要負責人和部分創作人員,提出拍攝電影的設想。八一廠提議拍攝樣板戲,江青以“可以試拍《紅燈記》”為答複。此後,江青又召見了北影某攝影師,征詢拍攝樣板戲影片的人選。1968年9月18日晚,江青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一批文藝界挨批鬥後靠邊站的知名人士,目的在於從“文藝黑線中將他們保出來”,“拍革命戲,做革命人”。此舉,從創作力量上,為樣板戲影片的拍攝,提供了必要的人員保證。此外,1968年5月23日,於會泳在上海《文彙報》發表了題為《讓文藝界永遠成為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陣地》的文章。該文對江青倡導京劇革命以來,在種種場合對八個樣板戲以及稍後增添的《杜鵑山》和鋼琴伴唱《紅燈記》之零散瑣碎的修改意見予以了概括,“歸結為‘三突出’,作為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則”。1969年,在《紅旗》雜誌發表一篇經由姚文元親白改定的文章中,把“三突出”正式規定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麵人物;在正麵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從此,在姚文元的精心扶植下,“三突出”理論也從“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則”升級為“無產階級文藝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三突出”原則的建立,為樣板戲影片的創作確定了檢測和衡量的標準,莫定了其時的文藝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