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曆史:新中國電影的“五個時段” ——新中國電影的社會政治曆史分期(7)(1 / 1)

1964年文藝界開始了整風,一大批優秀影片遭到公開批判。這場批判運動愈演愈烈,直到“文化大革命”將“十七年”的整個文藝全部否定。電影做為重災區,受到致命的扼殺和打擊。“十七年”中國電影隨著社會政治生活的跌宕起伏在順利與挫折中艱難行進。創作環境好一些的時候一般也就維持個兩、三年。政治與藝術較量的結果是電影成了政治的傳聲筒。藝術原則退居其次,甚至遭到嚴重踐踏。嚴峻的文化生態環境迫使藝術家們不敢正視現實並深刻揭示真實的社會矛盾,造成這一時期缺乏感人至深地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而創作中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臉譜化的泛濫,不僅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還一定意義上對人們的審美習慣、審美價值觀帶來消極的影響。“十七年”中國電影處在一個特殊的曆史語境,政治與藝術的矛盾被放大到極致。而往往在這種情況下,矛盾關係會展示得更直接、更深刻。從廣義上講,藝術創作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總逃不掉時代的政治的痕跡,很多時候恰恰要去表現這樣的主題。但做為獨立的各個藝術門類,在其創作中必須尊重其藝術規律。讓電影去表現它可以表現且善於表現的內容;讓電影用它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段去表現哪怕是一個政治傾向較強的內容,從而使之區別於政治報告或講座。但這並不能抹殺十七年電影所取得的優秀成績,尤其是它給廣大人民群眾曾經或繼續帶來的影響。當一個事物被當作曆史研究的對象而置於時間的坐標上時,所有的研究、分析都不能孤立地進行,而總要結合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這或許就是研究新中國電影史的曆史唯物主義態度。

第四章

“文革”:不堪回首的日子(1966--1976)

簡單地概括文革期間的電影,上麵的題目其實很合適,盡管它不是嚴格學術意義上的概括,但想想“文革:期間那”沒鹽少醋“的日子,一時間似乎找不到比它更合適的比喻。眾所周知,文革電影是在全麵否定十七年電影的

基礎上起步的。這個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文革前--由林彪和江青一手炮製,並經過毛澤東首肯的《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這樣說,不僅因為這份紀要早於文革的正式發動而公布於1966年的4月10日,更因為自1966年中共中央批發《紀要》到1976年“四人幫”覆滅的10年裏,這個《紀要》始終發揮著指導性綱領的作用,成為文藝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憲章“。在這長達十年的曆史浩劫中,中國電影大抵經過了對十七年電影的徹底否定,樣板戲的“登峰造極”和重拍電影故事片等三個階段,在此簡要介紹一下。

1對十七年的全麵否定

“文藝界在建國以來,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這條黑線就是資產階級的文藝思想、現代修正主義的文藝思想和所謂三十年代文藝的結合。“寫真實”論、“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論、“現實主義的深化”論、反“題材決定”論、“中間人物”論、反“火藥味”論、“時代精神彙合”論,等等,就是他們的代表性論點,而這些論點,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早已批判過的。電影界還有人提出所謂“離經叛道”論,就是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經,叛人民革命戰爭之道。在這股資產階級、現代修正主義文藝思想逆流的影響或控製下,十幾年來,真正歌頌工農兵的英雄人物,為工農兵服務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間狀態的作品;還有一批是反黨反社會主義的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