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57生產故事片97部,可以說是突飛猛進。藝術特點表現在:
1.表現內容向生活的各個方麵展開,現實主義精神得到複歸和一定深化。電影不僅表現嚴峻的階級鬥爭,也轉向表現人民內部矛盾。而且突破了隻停留在政治與意識形態層麵分析矛盾,一定程度上深入到人性層麵上,寫人情人性。這也使電影藝術家重新顯示了各自的藝術才能和個性,使電影藝術重新獲得感人的力量。
2.風格樣式上豐富多彩。愛情片、喜劇片、驚險片、戲曲片創作活躍,數量增多。尤其是喜劇片的探索具有特殊意義。1949--1955中國電影沒有拍過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喜劇片。直到1956年,寬鬆的社會文化環境才使喜劇意識得以覺醒。代表作有《新局長到來之前》、《不拘小節的人》、《球場風波》等。喜劇片的創作還標誌著美學形態上的一種變化:打破了以往主宰中國電影的陽剛之美的局麵,展示了優美的美學風格。
3在電影敘事結構上,在戲劇式結構之外,出現了其他樣式。如散文式的敘事結構。總之,1956--1957年,在“雙百”方針的鼓舞下,電影創作繁花似錦、出現了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然而卻好景不長。1957年夏,一場強勁的政治風暴---“反右派”鬥爭,又把這場方興未艾的電影創新浪潮壓了下去。一大批才華卓著的電影藝術家,吳永剛、吳祖光、石揮、吳茵、白樺、沈默君、項堃、沙蒙、郭維、呂班等被打成右派,這其中還包括著名的電影評論家鍾惦棐。
1958--1959年的電影創作比較複雜。“左”傾的“三麵紅旗”(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開始出現,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電影創作的指導思想一方麵表現為銀幕上的“拔白旗”,批判所謂資產階級與修正主義文藝思想;另一方麵是周恩來總理倡導文藝事業要“兩條腿走路”,提醒大家要按藝術規律辦事。於是在創作實踐上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局麵:新中國建立十年來最糟糕的一大批影片---“紀錄性藝術片”出現在這兩年;但十年來精品佳作推出較多的也是這兩年。在這兩年中,先後創作生產了《古刹鍾聲》、《永不消逝的電波》、《英雄虎膽》、《狼牙山五壯士》、《女駙馬》、《五朵金花》、《萬水千山》、《我們村裏的年青人》、《青春之歌》、《喬老爺上轎》、《林家鋪子》、《林則徐》、《回民支隊》、《今天我休息》等一大批優秀作品。
4、山雨欲來風滿樓
“十七年”間中國電影命運多舛。1959年10月文化部又展開了反右傾運動。1960年中蘇關係破裂,國內高舉反帝反修大旗,在電影創作中不斷批判修正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人性、人情、人道主義,從而就更加重了創作人員的思想負擔。1961年6月在北京新僑飯店召開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和全國故事片創作會議,討論進一步貫徹“雙百”方針,繁榮創作的措施。周總理發表了重要講話。1962年3月在廣州舉行的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上,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分別講話,闡明了黨對文藝工作和知識分子問題的方針政策,倡導實行藝術民主,尊重藝術規律,受到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歡迎。1961.6-1963.12電影創作又開始藝術創新。此間生產的優秀影片有《洪湖赤衛隊》、《紅色娘子軍》、《李雙雙》、《早春二月》等。這次創新的幅度較大,一個電影發展的高潮正在形成。遺憾的是,風雲突變,政治鬥爭又扼殺了電影藝術的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