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業技能(1 / 2)

有效作業“九招”

【實例】

今天下午,高三生物教師集中在年段辦公室,檢查科代表收上來的生物作業。每個學期有兩次定期作業檢查、若幹次不定期抽查。今天是定期大規模檢查,每個學生的作業都放在教師辦公桌上,每人有教輔材料一本,平時印發的練習卷若幹。

經過幾位任課老師的認真檢查,集中反饋,結果基本滿意。全年段的作業都能統一布置,部分作業有分層要求,個別教師批改得較多,而且善於運用激勵性評價。學生都能按照要求,用紅筆及時訂正,但發現個別學生“偷工減料”,有的地方沒有及時完成,有的學生沒有任何修改的痕跡,卻全是對的,有抄襲的嫌疑。

【反思】

作業檢查完了,留下的思考是如何使作業有效?

作業是每天每個學生都要麵對的,是每個教師都要親自布置和批改的,但作業如何處理方能有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有效作業必須是無科學性錯誤的作業,有效作業必須是針對性強的作業,有效作業必須是及時反饋的作業。根據有效性原則,反思總結如下:

第一招:統一編製

同一年段同一備課組所用的作業應統一編製,不能各自為政,要充分利用備課組的集體智慧。作業若是經過備課組精心篩選出來的,其質量遠比單打獨鬥來得高,有道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從學生作業可以看出,作業的質量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因為作業是伴隨著教學的始終,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鞏固。一個教學效率高的學校肯定有統一編製的高質量的作業。

第二招:分層要求

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需和所能完成的作業肯定是不一樣的,分層要求體現了教學的針對性,即因材施教。隻有分層布置作業,才能使整個班級中的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吃得飽又不會超負荷。如果作業是千篇一律的,難度是相同的,這樣勢必出現有些學生消化不良、有些學生吃得不夠的現象。據筆者經驗,一般分為兩層較適宜,若分三層,會給教師帶來巨大的負擔。

第三招:講練一致

所布置的作業必須與上課時所講內容保持一致,這樣學生練起來就會覺得聽課有用,心理上就會有成就感,這樣經常體驗成功,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增強,對作業保持一種親切感,就會主動地、快樂地去做作業。如果上課一套作業一套,就會給學生一種聽課無用的感覺,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到上課的效率。

第四招:先做後印

所有到達學生手裏的作業都應該是每位命題教師親自做過一遍的。隻有做過了,教師才清楚哪些是難,哪些是易,哪些試題有漏洞,哪些內容過於陳舊。太難太偏的題就要刪掉,學生就不用浪費時間做無用功了。隻有做過之後,教師才會很清楚每題的答題過程和思維關鍵點,預估學生的思維障礙及可能的錯誤點,為點評做好鋪墊。如果教師沒有親自做過,隨便看看題目覺得不錯,就丟給學生去做,往往會在學生或教師自己做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如題目本身的錯誤,試題的難度太大,不合乎課標,是舊教材內容等許多問題。這時若要糾正,一是麻煩,二是降低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故提倡先做後印,錯誤的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