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提問所麵臨的問題,究其原因是過分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統教學觀念,對課堂提問的功能認識不足,缺乏科學提問的理念和意識,大部分提問僅停留在11試基礎知識或維持課堂紀律方麵。
2.運用提問技能的方法與技巧。
某教師在上必修1第3章第1節《細胞膜——係統的邊界》,臨近下課5分鍾時,教師突然提問,請李四同學回答:“1.構成細胞膜的主要化學成分是什麼?”李四一愣,還沒想好,教師就代之回答了:“脂質和蛋白質。”請王五同學回答:“2.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什麼?”王五剛站起來不到一秒,大概可能沒有聽清教師所問的問題,教師就發話了:“為了節省時間,請大家
一起回答。”
【反思8】類似這樣的教學場景,大家肯定不會陌生。這裏其實涉及提問的時機和技巧問題。
選擇好的提問時機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學生的信息。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恰當地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內容的過渡處提問,能起到對教學內容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並維持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綜上所述,較佳的提問時機有:當學生的思維局限於一個小天地無法“突圍”時;當學生疑惑、不解、厭倦困頓時,當學生各執己見時;當學生受舊知識影響無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時。本例中的教師在下課前的教學小結時提問,並不適時。
問題要先提後問。這裏指的是先提出問題,而不是先叫學生。有的教師先叫學生名字,然後再提問題,這樣其他同學就會覺得反正與己不相幹而不去思考,對被叫者也是一個“突然襲擊”,容易“卡殼”。又如有些教師往往按照學生的座次依次發問,或者依照點名冊上的名次號發問,這種機械的發問方法,雖然可以使回答問題的機會平均分配給全體學生,但其等同於先提名後發問的遷。
問題要表述清晰。發問應簡明易懂,隻說一遍,盡量不重複,以免養成學生不注意教師發問的習慣。如果學生不明白問題的意思,教師可用更明白的話把問題重複一遍。
問題要適當停頓。教師發問後,要稍作停頓,留給全班同學充分思考、交流的時間,不可為了節約時間,問題提出後立即叫學生回答。否則容易使被點名者思維混亂,如臨大敵,手足無措,而其他學生則覺得與己無關而袖手旁觀,這樣就達不到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3.運用提問技能的要求。
讓學生回憶一下在顯微鏡視野中所看到的典型的細胞有絲分裂圖像,然後提問。提法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有什麼特點?提法2:有絲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前、中、後、末各個時期能構成哪幾幅典型圖像?其中細胞核、核仁、核膜、染色體各有什麼變化?請用語言把各幅圖像準確地描述出來。
【反思9】這兩種提法有何不同?後一種提法明顯具有問題的新穎性,即提問的形式新、內容新,學生聽後產生極大的興趣,有躍躍欲試的感覺。而前一種提法過於死板,學生沒有新鮮感,缺乏應答的動力。除此之外,提問應具有效性,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應該服務於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純粹為了提問而提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提問要抓住教材的關鍵,於重點處和難點處設問,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所提的問題難度應與中等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相符,過簡單或過難,都是無效的提問。提問應具準確性,問題提得準確,學生就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切忌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所提問題應具啟發性,要使學生具有質疑、解疑的思維過程,以達到提高思維能力的目的。提問應具實際性,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實踐性、探究性,要把課本上的知識跟生產生活實際、自然現象和當今生物科學發展的熱點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