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息技術的整合(3 / 3)

二、題庫的優化

1.根據試題的質量標準進行取舍,刪掉不符合要求的試題。題庫中的試題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動態變化的,經過實踐證明不是好題的要進行淘汰。試題質量標準沒有統一,能較好體現四度(難度!信度!效度和區分度'的題為

好題,能側重考查四點c重點、難點、盲點和疑點'的題為好題

2.標注試題的預估難度值,為以後的選取提供參考依據。影響題目難度的主要因素是:目標水平(認知水平)、信息強度、學生熟悉程度和技巧層次。目標水平指識記、理解、應用、綜合四個能力水平。信息強度指試題的信息數量和信息表達方式(涉及知識點數量,試題敘述是否有序,文字表達是否易於接受)。學生熟悉程度指教學是否比較重視,是否經常練習、複習。技巧層次指題目幹擾因素的多少。預估方法如下:

表1試題難估表

表2試題難估參考表

3.根據學情進行試題改編,讓題庫更符合任教學生的實際。有的題,看似很不錯,但對自己任教的學生來說,可能難度太大或太小,不適合自己學生訓練。這種試題就必須進行改編優化,或提高難度或降低難度,以適應本校

學。

4.根據教學研究需要,增添必要欄目,使題庫可持續發展。如在“題型”欄目中原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但是在實際查找過程中發現,要在非選擇題中再找出實驗題來,工作量大,時間浪費多,因此就在“題型”或“備注”欄中增加實驗一項,方便對實驗題的定位。在教學中,經常用到某個考點的對應練習,可增添“知識點”字段,以便對考試說明(或新課標)中所列的一百多個考點進行歸類。

5.題庫還應常用常新,經常更換新題,淘汰舊題,以適應新課程發展的。

當然用excel創建題庫也有其缺點,如不能自動組卷,需要人工選題,編輯費時,試題無法成套成批輸人,文件大打開較慢等,有待進一步優化。

三、運用

對已創建好的題庫,可進行以下幾個方麵的運用嚐試。

1.用於課堂教學。可運用excel的“自動篩選”功能,按“章”“節”或“知識點”選取相應的題目,用於課堂當場練習。這是重要的用途之一,可大大節省備課備題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用於出卷子。按列出的知識點(或考點)清單,可快速地在題庫中找到所需的同一考點的一批試題,再對選中的單元格中的文字拷貝,直接粘貼人試卷文檔中進行編輯排版,然後在word中修改。操作非常方便,出卷工作輕鬆快速,因試題的高質量而使試卷可信度較高。

3.用於撰寫論文。題庫中隱含著許多教學信息,對試題進行分析研究,有利於把握命題者的意圖,充分發揮試題的導向等功能。筆者利用題庫寫成的有關高考試題分析論文,如《2009年全國卷生物試題及分析》、《2009年高考對光合作用歸類分析》均得以發表。

4.用於編寫教輔資料。教師在參與編寫教輔時,除非強調不使用高考原題,否則首先要想到曆年高考題庫。按“知識點”篩選出同一知識點的曆年高考題目,再按新穎性、典型性等原則來選題目。平時所做的解析工作,這時可派上用場,可以直接在例題後麵粘貼使用,免去臨時抱佛腳的苦惱。

信息技術與生物學教學整合的初步研究【實例】

在高三生物複習細胞專題時,利用交互性較強的flash軟件自製課件,內容分為五個部分:1細胞成分,2細胞結構和功能;3細胞生命活動,4細胞工程,5自測題。在細胞成分部分,包括化學元素、化合物。在細胞結構方麵分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質部分又分為細胞器和細胞質基質,細胞器部分又分為葉綠體、線粒體、液泡、高爾基體、內質網、核糖體等。在細胞生命活動部分的複習,分為物質輸人和輸出、能量供應和利用、細胞的生命曆程,細胞的生命曆程又分為細胞增殖、細胞分化、細胞衰老和凋亡、細胞癌變等。細胞工程包括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植物細胞工程包括植物組織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等,動物細胞工程部分分為動物細胞培養和單克隆抗體製備等"

複習的內容囊括了所有高中生物教材中有關細胞專題的全部內容,其中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下載的小積件,如物質進出細胞的兩種方式動畫、核糖體上蛋白質合成動畫、植物組織培養視頻等"複習葉綠體時就與光合作用聯係起來,複習到線粒體時與細胞呼吸聯係起來,複習細胞工程時,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當今細胞工程的新進展。這樣的整合使課堂容量增大,內容更加豐富和生動,除了傳統的文字描述和圖表外,還有flash動畫、聲音、視頻圖像。這些課件通過知識點鏈接起來,學生學習時就可以不受限於教師,進行自主學習,明白知識之間的相互聯係,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

在複習細胞的成分時,筆者請班級中普通話較好的兩個同學事先錄製好聲音作為旁白,上課時同學們聽了先是一愣,然後是驚叫,課堂氣氛相當好,課後還有同學找筆者說下次能不能讓她錄。在複習細胞的結構時,筆者應用拚圖遊戲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在電腦上組裝成為一個完整的細胞亞顯微結構,同學們以前沒有這樣做過,因而很感興趣。

【反思】

“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我國當前教育信息化的三個基本任務之一,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生物思維和生物素養。它能為生物教學的學與教服務,做過去不能做或做得不太好的工作,能更好地組織和管理教學資源,建構交互式、多樣性的學習方式,完善甚至改變了生物學教學。筆者在運用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課程的整合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體會:

1.不是生物教材的所有章節都能大幅度地與信息技術整合。

有的課能用實物展示給學生,就一定要用實物。如學習花的結構,就應該采些具體的花給學生解剖觀察,而不是用幻燈片在屏幕上大量地展示各種花的結構。有一個美國人用flash製作了青蛙解剖動畫,顏色逼真且立體感較強,學生可以用鼠標點擊模擬解剖,若讓學生看過之後再親手解剖青蛙,那動手操作時就不會手忙腳亂了。故整合不能一概而論,應視情況而定。

2.大多數學校無法創造條件,教師無法深開發自製資源,整合水平為初級應用階段。

生物的各項生命活動都是動態的,生物學教學中經常要用到有動感的錄像視頻,學校可以花錢去購買,或提供攝像機等有關設備讓教師自製。但目前學校能提供硬件設備的極為有限,因此要大多數的生物老師自備儀器設備製作加工視頻不太現實。這樣也導致教學資源呈大眾化、貧乏而無個性,現成下載的課件與課本不配套,與每位生物教師的授課思路不吻合,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課件無法及時更新,每課的課件都自己動手做或去下載收集又不太可能,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學校發揮備課組和教研組的作用,定期搜集整理課件,做到資源共享,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3.學生無法正確合理利用計算機,降低了整合效益。

生物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的主要目的是豐富學生的生物學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有效地學習,而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應用計算機等設備來播放自己帶來的光盤(較少是教學內容'播放音樂或武打愛情片,沒有很好利用信息技術來輔助學習。因此,學校必須承擔起管理的責任,利用過濾軟件等有效手段管理計算機,使其真正為教育教學服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