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體工具的應用(1 / 1)

借助電子設備進行課堂剖析【實例】

下麵是筆者所上的一節課《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借助電子設備進行視頻錄像,課後對其中某個環節或某個主題進行剖析反思。

探究脫氧核苷酸序列與遺傳信息的多樣性片段錄像再現

【反思】

電子設備中可用於記錄課堂教學的工具主要有攝像機和錄音設備,攝像機可以進行課堂實錄,聲音圖像俱全,但價格昂貴,不易操作,經常要請專業人士協助拍攝,不太方便。而錄音筆或mp3等錄音設備較便宜,易操作,一節課45分鍾錄音大約占10m存儲空間,音質較好,無雜音,需重放時,借助電腦中的任何一款音頻處理或播放軟件即可。因錄音設備具有眾多優點,可首選它作輔助教研。在近幾年的教學職業生涯中,借助於錄音設備,錄製了自己和別人上課的文件上百個,存為wav格式,而後按照ire結構的編碼係統,對課堂記錄進行編碼處理,分析反思。如上完課後,重新播放錄音文件,聽聽自己上課的聲音,分析音調的變化是否合理,音量的大小是否適中,音色是否可以更悅耳。在聽別人講座或報告時,所記筆記有遺漏也可以重放錄音彌補。再或某一天突然想起某人說過的一句話,也可以找到相應的錄音文件再次原音重現。遇到規模較大、場合較正規的公開課或示範課時,還得動用專業人士,用攝像機拍攝下整節課,包括課後的議課環節,刻錄成光盤,永久保存。這樣就可以進行暫停、快放、慢放、重放等可控操作,供反複觀摩學習、反思。以下是筆者對實例中教學片段的視頻錄像的反思:

1.反思教學技能,止於至善。

在整個片段教學中,筆者一直麵帶微笑,給予學生陽光的一麵。因為在融洽的環境下,即使不敢表達的學生,也會慢慢地受到感染,不再擔心說錯而積極投人學習中去。麵部表情豐富,聲音語調也一直在變化,這樣學生聽起來才不會煩。雖然聲音不是十分動聽,但吐字清楚,字正腔圓,不咬字,不含糊,普通話也比以前大有長進。看看坐在下麵的學生的表情,似乎聽得很認真,沒有走神的跡象。再看看錄像中自己的表現,頗有點演講家的風采,隻是音色還習,進善。

提問技能,看似簡單,人人都會,但實際上博大精深。同樣的問題,由不同的教師提出,則效果差別很大。這個片段錄像中的提問,采取的是問答式的提問,互動方式主要是師問生答。從應答角度看,生單獨回答,但多數是齊答。從應答的難易度上看,許多是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從提問的數量上看,約有16個問題,問題偏多,可考慮把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刪掉。從目的上看,提問功能多數是複習鞏固式,停留在低層次的提問,理解、分析、評價等高層次功能的提問偏少,隻有一個科學探究的程序性問題有點難度。整體上看,問題的啟發性作用偏弱。這種現象是眾多教師的通病,也是以後努力改進的地方。

2.反思學法指導,精益求精。

指導閱讀法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法,但要求學生閱讀時,應該要有適當的指導,比如指定閱讀的範圍、閱讀的目的、閱讀的方法、閱讀的時間等。學生閱讀時,教師該做什麼?從錄像中可以看出,筆者在巡視、查看學生的閱讀進度,好控製教學進度和節奏,企圖從學生閱讀過程中得到教學信息的反饋,以便製定或調整教學策略。指導閱讀要講究有效性,不可放羊式,任憑學生無目的地自讀,要隨時跟蹤閱讀情況,思考時間夠用即可,不可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本環節值得反思的是,教師在巡視的同時,口頭提醒學生注意哪些內容。這種效果可能不好,因為有些學生進人閱讀時,全神貫注,沒注意到教師的提醒內容,所以應在閱讀前交代清楚,而後進人閱讀環節。

3.反思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模式。

整個片段是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高中學生已具備邏輯推理能力,但有些同學可能會感到本節課推理過於簡單,無法通過此環節而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學生在推理過程中,可以理解邏輯關係,但印象不是很深刻,如果改用其他的教學手段,或在此基礎上再增加其他環節,教學可能會更深人。如可提供dna結構模型學具,各種成分(磷酸、脫氧核糖和含氮堿基)可拆卸可安裝,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探究幾種脫氧核苷酸序列排列組合的可能性,結合數學計算方式演繹堿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自主構建dna分子多樣性的概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