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秋以小見大【實例】
今天到校圖書館借了幾本書,其中有一本是鄭金洲老師寫的《教師如何做研究》。先看一下目錄,就被吸引了,這些內容正是平常所思所想。導論走出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誤區。第一章——改進實踐)中小學教育科研的指向。第二章——行動研究)教師教育研究的定位。第三章——從實際中來:研究問題的確定。第四章——從計劃到反思)研究的基本程序。……
再翻開其內容,裏麵引用了好多與眾多一線教師生活較貼近的案例,似曾相識。其中幾個觀點的陳述,給了筆者一些新課程的啟發。
【反思】
1.教案變學案。
教學再也不是追求教案的設計,按照預設的環節,行雲流水地教學。新課程要求教案要改為學案,或教學案一本化,雖一字之差,卻體現了理念之別,教案是以師為中心,學案是以生為中心。教案的核心是教師如何地講,學案的核心是學生如何地學。要以學定教,以學論教,學生掌握多少才是有效課堂衡量的標準。筆者喜歡學案,學案是為學生服務的,學案真正體現了誰是學習的主人。在實施新課程中,誰首先變革了教案,就握有成功的鑰匙。靜觀周邊的教師,有哪位教師在上課時按照教案,一成不變一字不漏地講,那肯定是剛畢業的教師。一個教師心中隻有教案,沒有學生,職業生涯的頂峰最多是經師。而心中90%裝有學生,10%裝有教材,則有可能是人師,名師,大師。
2.“秧田式”課桌擺放方式不見了。
現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全麵發展,讓學生全員參與,一個也不能少,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根據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將過去“秧田式”的課桌擺放樣式改為“馬蹄形”或“圓形”等。傳統的課桌擺放方式不利於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不利於學生全體參加,無法引起情感共鳴。若稍微改動一下,則有利於學生合作學習。有了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生就有機會表達,交流感情和心得,就不願意讓教師多講,學習也不再是苦悶枯燥的事了。學生將會有一個更加快樂的童年,學生的創新思維被無限開發,中國的諾貝爾獎將離我們越來越近。
以中國目前的經濟,在短期內很難實施小班化教學。課桌擺放方式的改變,可能僅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能得以實現,但可以先在多媒體功能教室實施改變,以點帶麵,隨著班級的縮小化、師生比例的提高,漸漸地“燎原”。
3.講台靠邊移。
我們欣喜地發現,有些教室裏的講台移到了教室的邊上,不再是一堵高牆似的矗立在學生的麵前。講台移了以後,好像填平了師生之間原有的鴻溝。教室的空間增加了,教師出人學生座位之間更方便自如了。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也多起來了,課堂氣氛活躍了。教師講的時間少了,與同學一起討論、個別輔導的時間多了,晚自習在學生身邊批改作業的機會多了。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麵的變化:(1)有利於師生互動,使師生關係更為融洽;(2)迫使教師在課堂上少講一些,把更多的時間和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增多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3)教師的角色也在逐漸進行調整,越來越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組織者。
認真分析產生積極影響的心理作用有)講台靠邊移後,教師站在學生麵前少了一種依靠,沒有了高高在上的心理,部分教師為了避免眾目睽睽的尷尬,會盡量縮短站在學生麵前滔滔不絕地講授的時間,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把更多的時間和主動權留給學生"為了緩和“高處不勝寒”的孤獨理,尋找已、心態平衡,教師就會無意識地走到學生中間。由於教師進人學生的“圈子”,沒有了居高臨下的權威,教師和學生都減輕了心理壓力,有利於師生的互動,進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使教師能及時捕捉學生的信息,準確迅速地做出相應的反應。
“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由一粒沙子看到世界”,“由一滴水了解大海”,教師應具備靈敏的教學“神經”,以小見大,洞察教學改革的變化,與時俱進。
反思中小學的超限效應【實例】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並掏出自己所有的錢。過了十分鍾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隻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於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裏偷了兩元錢。馬克吐溫之所以會氣憤,是因為牧師講的時間太久了。
【反思】
俗話說:“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
超限就是超過一個人所承載的最大負荷,超限了的事物就會朝反方向發展,所謂物極必反。中國教育中同樣存在超限效應。
我們靜下心來,想想這三個問題:今天的教育真的超限了嗎?為什麼會超限?怎麼防止超限?
中小學教育的超限現象已司空見慣。教師由於師生配比低,課時過多,任務過重,不僅要批改作業、命題改卷,還要上課、開會!三級教研。在家裏,教師又肩負著教育子女、贍養老人的重任。而教學成績的比拚、績效工資的分配,是教師壓力的另一個來源。疲倦憔悴的教師臉譜便是超限的外在標誌"超限的學生也隨時隨地可見。從幼兒園開始,中國的學生就背起了重重的書包。小學生的書包就有十多千克重,到了高三時複習所用的書籍資料,一本本疊加起來,其高度竟超過了學生自身的身高。學生的作業超限了。每科看起來都不覺得多,可是學生每天晚上用於做作業的時間不下三個小時,一科接一科,疲於應對教師要檢查的作業;被迫放棄了複習教材的時間。學生所受的表揚超限了。在提倡賞識教育的今天,學生從小到大都生活在一片讚美聲中,在蜜罐中長大,受不得半點委屈,在過去批評得多!表揚得少,被批判為不是教育的真諦,難道現在隻表揚不批評就是真諦?還好我們的教育有識之士已意識到,這是對教育的曲解,該讓學生學點“忍”術。沒有挫折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隻有成功體驗而沒有失敗體驗的學生是脆弱的鏡中花。考試超限了。“考考考,教師的法寶”,每周每科一考是畢業班學生生活的全部,周考、月考、模擬考等小考不斷,大考不停,似乎隻有考,才能解決教學問題。授課時間超限了。據研究學生每節課的有效聽課時間是15、20分鍾,而我們的教師幾乎喋喋不休了半個小時甚至整堂課,大大超過了學生所能接受的聽課時間。
我們的教育為什麼要超限?教師難道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沒有家庭觀念嗎?為什麼要透支自己的身體,累倒在講台上?學生難道不知道身體是學習之本嗎?為什麼要每日每夜拚搏到下半夜呢?
教育的超限是教育理念的缺失所造成的,是窮國辦大教育造成的。據統計中國僅有21%的適齡人有機會升人高等學府繼續深造,升學壓力之大不難想象,就業壓力之大是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可比擬的。在無可奈何的大勢下,誰不超限誰挨批,學校不同意,家長不允許,社會不容忍,學生不答應。可這種超限教育從長遠看,給國家和個人帶來了什麼?
怎麼防止超限呢?改革高考體製,改一考定終身為多考定終身。改變大學辦學機製,改嚴進寬出為寬進嚴出。目前中小學教育的一切是為了考進理想大學,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果大學能寬進,中小學的升學壓力就減輕了。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改變教育的價值觀、人才觀,以培養創新人才為己任。改變家長的期望。家長的期望是隨著就業壓力的改變而改變的,創設更多的就業機會是改變家長對學校壓力的根源。社會對學校的教育寄托了太多的附加功能,要改變社會“高分即好工作”的簡單教育信仰。我們還能做的就是優化教育,真正減負。在一個寬鬆的學習氛圍中,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教師課堂的優化,課外作業的優化,真正為學生減負。中外教育考察報告團“兩個錯誤的預言”令人深思。教育策略應防超限,教師布置同類作業,題量多少合適?教師上課模式,創設同種教學情境,多少才不會讓學生厭倦?在每年相同的評語中,多少次後學生會麻木?這些微型課題,應當去研究,有了這些科學研究成果作為依據,我們的教育會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