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美的一棒(1 / 2)

“何氏美的”變身“職業經理人美的”,民企傳承開始了另一種治理模式的實踐,如此選擇不僅考驗“創富一代”的胸懷,更考驗民企經曆野蠻生長之後,能否健康走進企業治理的核心。

“富不過三代”的糾結和基業長青的理想正橫亙在中國“創富一代”的富裕人群麵前,誰來接棒正在成為這些“創富一代”的“精神枷鎖”。70歲的何享健先生用15年的準備打開了中國民企“接棒”的另一扇門。

“美的堅決不做家族企業”。2012年8月25日,70歲的何享健兌現了他的承諾,這天美的公告宣布,創始人何享健不再擔任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接替他出任集團董事長,並兼任美的電器董事長和總裁。

這則公告意味深長,它既讓那些關心中國民企接棒的八卦偃旗息鼓,更把美的帶入完全由職業經理人打理的時代。

何享健26歲創業,在1968年春天和23位夥伴籌資5000元從“北街辦塑料生產組”開始,至1980年造風扇到1993年在深交所掛牌中國第一家由鄉鎮企業改組而成的上市公司,至今美的已成千億級企業。

不過,作為家族企業,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千億資產卻沒有“父傳子”,而其子何劍鋒也“子不承父業”。作為大股東的代表,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在父親交出權棒後才以董事身份進入美的,而在此之前,這位“富二代”多年來一直以個人創業者的身份遊離在家族企業之外。

十年如一日,何享健將管理權棒正式交出前至少已運籌帷幄15年。早在1997年,55歲的何享健就開始引入職業經理人製度,當時的部分元老被勸退,這其中包括他的太太。“去家族化”這僅僅是個開始,兩年之後,何享健放權交出了美的電器董事長職位給方洪波。其後美的收購華淩、小天鵝,何享健更是充分放權給方洪波。

方洪波1992年才進入美的,在內部,他被稱為“坐飛機升上來的老總”,從內刊編輯到美的空調事業部國內營銷公司總經理,5年到此之後又繼續青雲直上。

“讓後代走資本路線,資本控股,而不是直接接班,這是非常高明巧妙的安排”,美的這一棒交接被普遍看好,甚至被看成是“民營企業的自我超越”。

以前有媒體說何享健“事不驚人死不休”,“美的一棒”的確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子承父業”習俗,這在民企創富一代交班潮襲來之時,更顯其轟轟烈烈和樣本意義。

值得對比的是,美的的“冤家”格力在三個月前亦完成交棒,創始人朱洪江退下,“鐵娘子”董明珠開始“一肩挑數擔”。

雖說格力是國資背景,其實任何組織都麵臨接班人選擇,美的與格力同為行業裏麵的兩家大公司其接班人也有相似之處,在創始人交出權杖之前,方、董二人在各自“王國”都已是不爭的2號人物,上位的不二之選。

為什麼他們成為了創始人或者說這個企業最好的搭配?前提是兩人都有才,而且都深諳營銷之道,這對於實業型企業來說,豐厚的業績和事實早已向股東證明“非他莫屬”。

同樣從2號走到1號,兩人的成長路線又有所不同。方洪波1987年畢業後在東風汽車幹了5年,當年洋溢著英雄情懷的小夥子辭職到美的,他得到何享健賞識成為“近臣”並逐漸委以重任。

“鐵娘子”不同,她比方洪波早進家電行業兩年,1990年,她36歲,此時已是一個8歲小孩的媽媽,從南京辭職南下,偶然入行,從基層業務員開始,一步一步用業績走上“雲端”。

方洪波伴君如伴虎,這是雙刃劍,他在美的起步就離老大近,什麼都容易被放大,被賞識可能平步青雲,而遇不幸,就會夭折被打入“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