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自己的教育經曆(2 / 2)

通常來講,勇者少謀,智者不勇;冷漠的人當機立斷,柔情的人瞻前顧後;仔細認真的人錙銖必較,豪放豁達之人又缺乏細致。人不能做到完美,也沒有必要完美,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然後揚長避短。

反省的目的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完善自己。為了孩子,我們要盡量做到完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不能因為追求完美是痛苦的或者沒有辦法達到完美而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也是孔夫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不逾矩”(注:語出《論語》)的意義了。如果沒有成長,也就沒有不同年齡段的人生體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努力地完善自己。生命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完美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補償心理,很多家長希望自己成長中的缺陷能夠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得到補償,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我們需要用變化的眼光去看待。比如,有的家長說,我小的時候沒有人管,現在我管你,你還不願意。還有的家長說,我小的時候沒有條件去學習,你現在有條件卻不好好學習。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的是,我們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生命,這兩個不同的生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中,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如果按照自己成長中的經曆去教育孩子,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比如,我們小的時候根本不學習,在父母督促下,學習肯定會有很好的結果。而今天的孩子是有繁重的學習壓力,再督促他學習他當然會厭煩。此外,我們也不要試圖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念過大學,就一定要孩子考大學;不能因為自己喜歡鋼琴而沒有機會學習就讓孩子學習鋼琴,要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生命去看待。真正地去愛孩子,而不是變相地來愛自己。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問題時,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道歉。這樣做的原因在於,隻有有勇氣承認自己錯了的時候,才有可能改正錯誤。在向孩子道歉的過程中也可給孩子一個明確是非的概念,讓孩子學會道歉,讓自己和孩子一起盡量追求完美。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但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林語堂說:“女人的幸福不是政府給的,不是社會給的,是她嫁的那個男人給的。”我說:“孩子的幸福不是政府給的,不是社會給的,是她出生的那個家庭給的。”孩子們沒有經過考察就投奔我們而來。作為父母,讓我們盡量追求完美,別讓孩子們失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