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高情商家長的八個標準(3)(1 / 3)

家長對孩子必須抱平常心,隻要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使孩子享受到應有的快樂和幸福,家長就是盡職盡責了。要注意,保持平常心並不是一種家長推脫責任的借口。現在大多數家庭都隻有一個孩子,沒有“備胎”,不能重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孩子不成“龍”就是一個家庭的失敗。現在很多家庭,父母老人齊上陣,幾代同堂培養一個孩子,這並不是真正的“對孩子負責”,隻是家長“對自己負責”,他們想把孩子培養成為光宗耀祖的“龍”,讓自己在周圍人麵前有麵子;至於孩子是否快樂幸福,沒有幾個家長認真考慮過。

高情商的家長對教育孩子都抱有平常心,這種平常心來自家長情商中的“準確的自我評價能力”。高情商的家長通常都了解自己和孩子的優勢與劣勢,所以,對自己和孩子不抱不切實際的幻想,並且能對自己和孩子的弱點表現出一種坦然。他們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不僅能尊重孩子,而且不急不躁,按自己既定的目標來培養孩子。這種“平常心”還能讓家長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揚長避短,也明白自己應當把注意力集中在家庭教育的什麼方麵,以形成孩子的優勢。

反思:

你對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麼?

逆向思維

--將孩子的“壞事”變成“好事”

小學二年級的小淘回家時,看到同學小妮爸爸的車停在自己家的車位上。

“她家的車怎麼能停在我家的車位上呢?”

作為鄰居和同學,小淘早就對小妮有一肚子意見了。小妮是班長,不僅不給小淘一些照顧,反而利用鄰居信息上的便利,經常到老師那裏打小報告。比如有一次小淘不想上學,請了病假出去玩,結果被小妮看見了,小妮就告訴了老師。小淘早就想給小妮“一點顏色”瞧瞧,現在終於逮著機會了。剛下過雨,周圍又沒人,小淘迅速在花園裏抓起一把稀泥,抹在了小妮爸爸汽車前麵的擋風玻璃上。

上樓回到家裏,小淘得意洋洋,並且告訴媽媽吳敏,說小妮爸爸的車占著自己家的車位。吳敏點頭說知道,她上樓時小妮爸爸跟她打過招呼,他朋友來訪,朋友的車停在他的車位上,所以借用一下她家的車位,小妮爸爸的朋友很快就會走,而小淘的爸爸要七點以後才會回家。

“哦,是這樣啊!”小淘有些不自然地說。

“小淘,出什麼事了?”見小淘有些不自然,吳敏問。

於是,小淘將自己在小妮爸爸車上抹泥的事說了出來。

吳敏聽完小淘的話之後,挨著小淘坐了下來。她笑問:“把稀泥抹在小妮爸爸汽車的擋風玻璃上,是不是感覺很刺激,很冒險?”

小淘點頭。

“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當小妮爸爸看見他的汽車被弄成這個樣子,他會是什麼感受?”

小淘臉上更不自然了。

吳敏繼續說:“如果小妮也在我們家的車上抹稀泥,那你會是什麼感覺?”

小淘說自己肯定會很憤怒。

“那麼,你現在應該怎麼做啊?”吳敏仍然很和藹地問。

小淘說:“那我現在就去把她家車上的稀泥擦掉,可以嗎?”

“不錯,這樣做很好!”吳敏笑著說,“不過,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那我要怎樣做才會更好?”小淘不解地問。

“小淘,你想想,如果我們家的車被人家抹了稀泥,人家擦過之後,你還希望他怎麼做?”

小淘想了想說:“我希望他說聲‘對不起’,並保證不再給我們家的車抹稀泥了。”

吳敏笑著說:“你真乖!那麼,你願不願意去向小妮的爸爸道歉?”

小淘有些不情願,因為他怕小妮又把這件事向全班同學“廣而告之”。

吳敏說:“我知道你現在有點難為情,要不,等一下我陪你一起去?”

小淘最後堅定地決定自己一個人去,還說自己要有“男子漢一人做事一人當”的氣概。

……

我們應當為小淘的勇氣鼓掌,不過,我們更應該為吳敏的行為鼓掌。如果不是她巧用情商,調整了小淘的錯位思維,那小淘就不可能鼓起勇氣去向小妮爸爸認錯。

如果吳敏情商不高,那她在聽完小淘說抹稀泥的事後,肯定會對小淘一頓臭罵,甚至一頓痛打,之後,自己再去擦車和道歉。如果是這樣,小淘挨罵或挨打之後心裏肯定不服,就會後悔把這件事告訴吳敏。於是,他會再一次找機會報複小妮,還會更加小心,不讓大人知道。這樣就會導致小淘沒有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沒有得到進步,還將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吳敏的高情商首先表現在她聽完小淘說的事後,沒有怒火中燒。她知道生氣無助於解決問題,更無助於讓小淘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得到進步,這是她識別感情的能力高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