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家長對孩子的成長都有長遠的戰略設想,他們能夠明確地說出自己要把孩子培養成怎樣的人,但卻不會越俎代庖,不會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誌去做這、去學那。他們給孩子設定了自由發展的空間,使得孩子能夠按自己的方式去成長,並且有勇氣去承擔風險。
孩子知道了學習和奮鬥的目標,就會知道自己和目標的關係,這實際上就是家長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感覺。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感到驕傲與自豪,使得他們不僅明白自己的學習有什麼意義,而且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意義。這樣,家長不僅能為孩子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提供強大的動力,而且能使這些長遠目標價值最大化。
高情商的家長會不斷地讓孩子了解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宏大目標,從而讓他們了解當前學習的意義。將當前的學習與遠大目標統一起來,就能夠大大提高孩子學習時的“主人翁精神”,他們在學習中自然會有更強的責任感和奮發向上的精神。
如果一個人情商不高,在遇到困難和壓力時,他的目光往往就隻盯著眼前的事、不順利的事或麻煩事,就會造成想象力萎縮,無法正常發揮自己的能力。要挖掘並發揮自己所具有的潛力,就絕對不能讓想象力萎縮;要想保持豐富的想象力,就要樹立遠大的目標,以保證自己擁有寬闊的視野。之所以有那麼多家長給老師送貴重物品,就是因為他們情商不高,對孩子的成長缺乏全局性和長期性的考慮,隻看得到“大家都在送”這樣一個現實,雖然他們心裏不情願送,但卻會因為缺乏長遠目標而屈服於現實。送禮雖然能幫孩子減少“麻煩”,但卻會大大降低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
高情商的家長既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又是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但是,相當多的家長已拋棄了理想主義,在他們看來,當下中國的現實是應試教育,考出好分數才是硬道理,理想主義遲早要碰壁。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抱著“先汙染後治理”的僥幸心理,覺得隻要孩子成績好,暫時性的家庭教育不當也沒關係。然而,他們不知道,人生是條單行線,沒有回頭路可走,孩子的心靈一旦被汙染,長大之後就很難治理了。
反思:你給孩子的老師送過比較值錢的禮物嗎?
方法科學
--既尊重孩子又不嬌慣孩子
下午,孫平正在主持公司的銷售會議,他兒子小明的班主任劉老師來電話,說小明今天在班上不守紀律,調皮搗蛋,等等。放下電話,孫平滿腔怒火,決定回家後一定要給小明一點顏色看看,讓他“長長記性”。
孫平回到家的時候,小明已經在看電視了。孫平雙手叉腰問兒子:“今天你在學校做了些什麼?”
小明懶洋洋地回答:“我什麼也沒做。”
孫平說:“我不信!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打電話向我告狀。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小明不予理睬。孫平更憤怒了:“小明,這事你到底想怎麼辦?”
小明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吧!”
這臭小子越來越猖狂了,現在不好好教訓他,將來還不反了天?想到這裏,孫平上前攔腰抱住九歲的小明,對著他的屁股一頓猛揍。要不是妻子李姍從廚房跑出來搶過兒子,孫平還不會停……
雖然孫平愛自己的兒子,但他的原則是: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像孫平這樣的家長很多,他們信奉“巴掌+棍棒”的教育政策,相信它們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上這種效果是短暫的),並且他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好方法能夠代替巴掌或棍棒。這樣的家長擔心不嚴厲的管教方法會使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覺得不嚴厲管教孩子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家長使用巴掌或棍棒來教育孩子,是想讓孩子學好,但是,進行懲罰的時候,家長也很容易變得意氣用事。有些孩子在遭到家長的嚴厲懲罰時,好勝心會越來越強;有些家長在處罰孩子時,好勝心也會越來越強,他們總想著自己不能“輸”給孩子。很多家長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裏都覺得揍孩子時的“感覺”很好,那給了他們一種“勝利”的感覺,並且使他們相信孩子從此會變得很“乖”。然而,他們卻不知道,這種嚴懲其實並不能鼓勵孩子積極向上。事實上,要鼓勵孩子積極向上,還有很多比巴掌或棍棒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