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高情商家長的八個標準(3)(2 / 3)

她問:“把稀泥抹在小妮爸爸汽車的擋風玻璃上,是不是感覺很刺激,很冒險?”這是在發揮利用感情的能力。正是她這麼一問,小淘才沒有產生抗拒、抵觸的情緒,也為後來母子有效的溝通創造了所需的氛圍。

當吳敏讓小淘明白了“給人家車上抹稀泥不對”的道理之後,並沒有直接要小淘去擦車和道歉,而是繼續采用誘導的方式讓小淘自己決定去擦車並且道歉。吳敏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這種誘導引發小淘自己思考,繼而產生情感共鳴,形成一種內在動力。有了這種內在動力,小淘才會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而學會自律。這也是吳敏巧妙的處理方式帶來的結果。

如果吳敏直接命令小淘去擦車和道歉,對小淘來說就是一種外在的壓力,他之所以去擦車和道歉,純粹是為了滿足吳敏的願望,對吳敏負責。由於沒學會自律,過不了多久,他還會繼續“闖禍”、“屢教不改”,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問題孩子”。

吳敏在小淘做“壞事”之後,淋漓盡致地發揮了情商作用,小淘由一開始的得意揚揚到最後自願去道歉,不僅讓小淘認識到了抹稀泥這件事的錯誤,而且知道犯了錯誤之後如何去改正和彌補自己的錯誤。將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壞事”變成對孩子成長的“好事”,這就是家長高情商的神奇功效!

孩子不懂成人世界的規矩,又缺乏社會經驗,所以他們經常做出一些不當行為--即成年人眼中的“壞事”--是很正常的。孩子做了“壞事”並不是大問題,問題是家長要善於將孩子的“壞事”變成“好事”。

反思:在孩子做出不當行為後,你一般是如何應對的?

立場堅定

--嚴防孩子變成“小皇帝”

中午回家,一進門,小寶馬上坐在了餐桌前。

“媽媽,飯呢?怎麼還沒影兒?”小寶很不高興。

“飯我已經訂好了。”鄭姮因為感冒,剛從床上爬起來打電話訂外賣。

“怎麼又吃外賣啊?我都要吃吐啦!”小寶開始埋怨。

打開外賣盒,一看是餃子,小寶的臉拉得更長了:“老媽,我不想吃水餃!”

“你將就一下吧!”鄭姮說。

“我的命可真苦啊!”小寶埋怨起來,“老媽,我還算不算一個中考生啊?你還算不算一個‘考媽’啊?”

鄭姮問:“你說說,中考生和‘考媽’要做什麼啊?”

小寶湊到鄭姮跟前說:“老媽,我告訴你,中考生要享受這樣的待遇--我們班小丫同學,每天中午放學時她媽媽的車就停在校門口,車門都開好了,隻等小丫一上車就往家開。她家離學校才多遠啊!走路十五分鍾,開車五分鍾!她媽媽開車接她回家就是為了節省十分鍾。小丫一到家,煲好的湯肯定盛好放在桌上了,並且湯要一周不重樣,什麼‘雞骨草煲龍骨’呀,‘茶樹菇燉老雞’呀……飯菜在桌上準備就緒,一葷一素一湯,水果一盤,小丫進家門就奔餐桌,吃飯二十分鍾,吃完飯就睡覺。中午休息一個小時,下午和晚上神清氣爽,鬥誌昂揚!老媽,你說,天天給我吃外賣,我怎麼跟小丫她們競爭呢?”

鄭姮聽了心裏直冒涼氣。

小寶又說:“對於我來說,中考比奧運會重要多了!老媽你就不能為我多付出一些嗎?”

對於兒子提出的問題,鄭姮不知是該點頭還是該搖頭,她不知道小寶為什麼會變成一個一點也不體恤自己的艱辛,整天操縱自己,恨不得自己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圍著他轉的“小皇帝”。

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孩子都變成了“小皇帝”?其實,像小寶這樣的孩子都明白,家長對自己的最大希望就是考高分,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其他一切都可以不考慮。而一些孩子知道自己達不到家長的要求,完不成家長樹立的目標,就會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別人,也不懂得愛別人。更有甚者,就會以學習的名義,無休止地“勒索”家長,恨不得家長二十四小時都圍著他轉;而那些把孩子成績看得比自己命還重要的家長,也心甘情願受孩子的“操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這些是家長應該做的,是家長欠他們的,孩子甚至會認為:誰讓他們是自己的家長呢?所以,孩子就像“小皇帝”一樣有恃無恐,根本不理會家長的艱辛。

其實,鄭姮的煩惱都是她自己溺愛孩子的苦果。現在有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有責任保護孩子,讓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困難,因而他們包攬了孩子除學習以外的所有事情。然而,這種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實際就是將孩子與現實隔離開,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處理問題的機會,而這種機會是孩子形成責任感和上進心的原動力。很多家長像鄭姮一樣,他們因為工作繁重而無暇考慮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懂得孩子處理事情對其成長的重要性,所以忽視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