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家長總認為:孩子之所以屢教不改,是因為他們沒有從家長的巴掌或棍棒中吸取教訓。因此,很多家長會用更嚴厲的方法來懲罰孩子。然而,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會找到更聰明的方法來“補償”自己受到的懲罰。這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報複就會陷入惡性循環,永無休止。有些孩子十幾歲以後,就以離家出走等極端方式來報複,這時家長才如夢方醒,但悔之晚矣!
為什麼家長的巴掌或棍棒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有限,不能一勞永逸?因為巴掌或棍棒對孩子來說,僅僅是一種行為的外在力量,在這種外在力量的控製之下,孩子不得不好好學習或與人好好相處,他們是為了讓家長滿意,反過來說,就是家長時時刻刻在為孩子的行為負責。在這種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長必須隨時看住孩子,一旦失去了家長的控製,孩子就不知道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外在力量的威懾,他們就有可能與人打架或逃學。
當然,有些家長不是用巴掌或棍棒來教育孩子,而是用金錢或其他物質以獎勵的方式教育孩子。這種方式其實在本質上與巴掌或棍棒沒有區別,都是對孩子的一種外在控製,沒有讓孩子學會自我控製,學會自律。
麵對家長的巴掌或棍棒,孩子肯定是“弱者”,但他們大多口服心不服。現在很多家長錯誤地認為,如果孩子不聽話就讓他們吃些苦頭,這樣他們才會“長記性”。其實,讓孩子吃些苦頭的確能讓孩子“長記性”,但卻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他們在巴掌或棍棒的嚴管之下,會變得越來越沒有自尊、缺乏自信。
高情商的家長會引發孩子的情感共鳴,使他產生一種內在的動力,從而進行自我控製。如果孫平情商比較高,他在回家看到小明後會按如下步驟來做。
第一步,發揮情商中識別感情能力的作用。孫平要問小明為什麼會被老師批評,小明肯定會說出事情的經過:同桌把廢紙扔到了小明的課桌下,老師批評他,他反駁說是同桌丟的,老師不信,嚴厲地說廢紙在誰腳下就是誰丟的,還命令小明撿起來,小明不撿,於是與老師爭吵了起來。最後,小明說:“我們老師特差勁,總是偏袒女生(小明的同桌是女生)。”此時,孫平可以順勢說,自己能理解這種被人錯怪的感受。
第二步,發揮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孫平要表達出對小明的同情,但是不能認同。同情小明,是因為小明被冤枉了,但這並不表示自己認同孩子頂撞老師的行為。這時,如果孫平告訴小明: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行為或感受,那效果會更好。比如,孫平說:“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同桌的橡皮不見了,老師就當著全班人的麵說是我拿了。我非常生氣,覺得特丟人。”
家長必須記住,不管孩子做對了還是做錯了,都要向孩子表示自己的同情。這種同情並不表示家長認同或寬恕孩子的行為,隻是表示家長理解孩子現在的感受;如果家長告訴孩子,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行為或感受,那效果會更好。
第三步,發揮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孫平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小明,如果他與小明平等地進行了前兩步的交流,那小明這時肯定願意聽孫平說話。
第四步,發揮情商中調整感情能力的作用。父子倆心平氣和之後,孫平要讓小明自己想辦法解決他與老師之間的問題。比如,問小明第二天見到老師後應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等等。如果小明沒有想法,那孫平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議,兩人進行討論,直到意見一致。
反思:
你是否讚成“孩子不打不成器”這句老話?
平常心態
--隻求孩子快樂與幸福
這天,周妮接到小婭的班主任劉老師的電話,劉老師說小婭數學成績不錯,應當參加奧數班。周妮知道小婭平時很喜歡語文,但對於劉老師的建議,她覺得自己不能不聽。於是,她按劉老師的指點給小婭報了個奧數班。
但是,自從小婭參加奧數班之後,學習狀態就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這些變化讓周妮非常擔心。小婭的數學成績一直位於班級前列,做作業遇上難題時也喜歡問周妮。剛開始上奧數課時,小婭還覺得挺好玩,回家後就把學到的題目跟周妮說個不停。但一個月之後,每到周六上奧數課時小婭就嚷著說不想去上課,這時候,周妮會毫不留情地拒絕小婭“無理”的要求,小婭雖極不情願,也隻能繼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