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1 / 2)

關於這10部長篇小說的收獲與不足,各位輔導老師(也是第一讀者)在他們的“跋”中已做了初步評價,相信會有更多的讀者對不同的文本做出不同的評價,這裏不必贅言,但“湖北農民作家扶持計劃”的實施過程,令人感動,也令人感慨。

2007年下半年,省作協主席方方收到一封來自襄陽農村的書信,寫信人叫周春蘭,這位農村婦女在信中向方方傾訴了她多年堅持寫作的艱難,生活的困窘,特別是不被理解的苦悶。方方由此聯想到湖北有的農民作家,為了寫作,賣房賣牛,用小學生作業本、用牛皮紙寫作,這堅定了方方“要為農民作家做點什麼”想法。於是,在2008年年末她動議省作協啟動一項“湖北農民作家扶持計劃”。方案是2009年元旦草擬的。2009年元月13日,省作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黃運全主持召開黨組會,對方案進行了專題研究,並正式批準。方方、梁必文、高曉暉、黃建華、錢道波等5人,組成工作專班,大家齊心協力,將扶持工作一路向前推進。

第一筆扶持經費是方方向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化緣”而來。當時的管委會主任劉傳鐵非常支持,他說扶持農民作家,是做善事,非常有意義,當年在農村發表一個“豆腐塊”,都顯得特別珍貴。

有了東湖高新的經費支持,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辦培訓班。開班時間是2009年4月13日,由全省各市州作協推薦過來的32位農民作家相聚在武漢,他們對這次以“開闊認識視野,加強理論修養,提高寫作水平”為主題的文學培訓,滿懷期待。培訓班是經過精心策劃和籌備的。安排的6場專家講座,可謂陣容豪華。邀請的專家分別是:“三農問題”專家、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生導師吳毅教授,他主講《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三農”問題》;文學評論家、省作協副主席、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於可訓教授,他主講《最近15年來的長篇小說創作》;文學評論家、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陳美蘭教授,她主講《長篇小說創作的兩個問題》;文學評論家、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先霈教授,他主講《小說語言問題》;省作協副主席、專業作家劉繼明,他主講《農村題材與農村問題》;省作協副主席、文學院院長陳應鬆,他主講《農村小說怎麼寫?》。講座都是針對農民作家創作實際設計安排的,重點解決農民作家認識視野相對狹小,文學理論素養相對偏低的問題。專家們演講前都做了充分準備,演講十分投入,因為他們意識到農民作家要得到這樣的培訓機會太難了。農民作家聽過講座,都找到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培訓期間,我們還安排農民作家與文學編輯座談討論,到光穀、江灘參觀,進行電影觀摩,贈送《白鹿原》等經典圖書資料。我們隻有一個願望,不讓農民作家花一分錢,但要讓他們在培訓活動中收獲更多!

參加培訓的農民作家個個如饑似渴,學習、討論都格外認真,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省作協的溫暖。隨州作家李旭斌說,以往農民作家的“帽子”總是受歧視,這一回,農民作家的“帽子”才真正被看重,很受鼓舞。宜昌作家唐純傑說,參加培訓,終於使自己找到了組織,找到了家,再也不會孤軍奮戰了。

培訓班一結束,就開始向全省農民作家征集長篇小說創作構思大綱。2009年8月,我們從全省農民作家中征集了41個長篇小說構思大綱,並邀請田揚帆(長江文藝出版社編審)、劉川鄂(湖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書平(省文聯文學藝術院執行院長)、劉保昌(省社科院研究員)、李魯平(武漢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芳草》副主編)、何子英(長江文藝雜誌社常務副主編)、楊彬(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吳道毅(中南民族大學教授)、高曉暉(省作協秘書長)、喻向午(長江文藝雜誌社編輯部主任)組成評審專班進行集中評審,最終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了10個選題,進入創作扶持階段。

創作扶持采取“一對一”的輔導方式,輔導老師必須全程介入農民作家的創作過程。從創作構思開始,一直到創作完成,針對輔導對象及時解決創作中麵臨的問題,提出具體的修改建議。輔導結對是通過抽簽確定的,抽簽的結果是:田揚帆輔導熊章友的《斷碑》,劉川鄂輔導餘書林的《荒湖》,劉書平輔導肖吉芳的《風雨繆家莊》,劉保昌輔導熊衍錕的《古河潮》,李魯平輔導李俊勇的《南來北往》,何子英輔導李旭斌的《布袋溝》,楊彬輔導周春蘭的《折不斷的炊煙》,吳道毅輔導朱雪的《梅花塘》,高曉暉輔導王能明的《郝家祠》,喻向午輔導張開宇的《馬莊的風雲人物》。

輔導和創作的過程,是一個合力創造精彩的過程。輔導者與創作者之間,不僅以作品為對象,在交流互動中達成了種種的共識,並且雙方由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周春蘭家庭困難,平時隻能用學生作業本寫作,修改、傳送極不方便,寫好的作品要送到幾裏外的鎮上花錢找人打印成電子版,才能發送給輔導老師。楊彬教授了解到這些情況後,主動要求給周春蘭贈送一台電腦。方方主席得知楊彬教授的想法後,約了何子英一起,陪同楊彬教授把電腦直接送到了周春蘭家,襄陽市作協主席凡夫等文學朋友也加入了看望周春蘭的隊伍。這次額外的“扶持”行動一時被媒體傳為佳話,被譽之為“美麗的相遇”。劉川鄂教授為麵對麵地與餘書林溝通交流,先後兩次親自開車,趕到潛江市浩口鎮獅子橋村看望餘書林。川鄂教授還將餘書林的短篇小說《鄰裏》和中篇小說《女“村人大”代表》推薦到《福建文學》上發表,並為餘書林的小說撰寫評論文章,給予餘書林熱情的鼓勵。劉川鄂覺得,“一對一”輔導,體現了評論家介入文學創作的真義,評論家不隻是食客,對廚師做好的菜肴品頭論足,而是與廚師一起下廚房,共同烹飪大餐美食。可以說,每一位輔導老師,在這段輔導、扶持過程中,都以不同的方式,付出了自己的真誠和熱情,為農民作家送上了很貼心的一份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