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巔峰完美(2)(2 / 3)

第一聯寫景,寒山漸漸失去青翠,而流水也日日平緩,不再激蕩。以寫景而論,“轉”字和“日”字都用得極好,將時光流逝於悄然不覺中的感觸細致地寫了出來。轉者,緩緩而來,日者,漸漸而至,日豈不也是轉動的?這是平常人所忽略的細節,而隻有王維這種靜觀山水自然的大畫家才深有體會。所以說,王維這首聯是鬼斧神工之作。以人情感懷而論,兩句暗合人事,寒山草木漸失青翠,秋水流勢不再勁疾,恰如詩人老矣。

於是第二聯,倚杖柴門外,真是一個老人的形象舉止了,而這位老人在看到寒山秋水漸無力之後,他倚杖在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注意,聽的是“暮蟬”,我們讀“暮蟬”兩字,還要同上麵的秋水聯係起來,它還是秋蟬,詩人聽的是秋蟬在暮風中吟唱。

第三聯寫景,又見王維對大自然的觀察之細致和筆法之老到。“渡頭餘落日”,剪取了落日與水即將相接的一刻;“墟裏上孤煙”,則是寫了第一戶人家生火做飯。這一聯的煉字功夫值得我們體會,“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隻有一輪落日,渡頭已經無人了,都已歸家準備晚飯了,故此寫出了靜的境界。“上”字用得也好,寫出了炊煙的動態,與他“大漠孤煙直”的“直”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孤”字,則說明有第一戶人家生起炊煙,這個“孤”字用得也好,說明已到了做飯的時候了。

最後一聯寫得富於鄉下生活的氣息,說裴迪又喝醉了,到詩人這裏狂歌。

王維這首詩寫的是一派秋暮之景,但是並無傷懷之意,反而處處透著安閑,透著安寧、適意、自足。蒼翠為老景,蒼者有力,潺湲著重突出了平緩,臨風聽蟬、墟裏孤煙,令人情不自禁想到了鄉下的生活。王維這首詩的詩味,用一句詩來說就是“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其妙就在若有若無中。

這首詩是王維“淡”的風格中最出色的作品,這個“淡”字裏麵,還透露著一個“老”,不隻是藝術造詣老到,心態也“老”,非常地安閑、平靜、隨適而安,是一種心態老熟、靜觀萬物的姿態。

所以,領會王維這首詩的妙處,就要著眼這一個“老”字,用那種更高的心靈圓熟的境界,來體察萬物的變化,時光的流遷;用平和的胸懷來對待這些留不住的美好事物。

餞別王十一南遊·劉長卿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誰見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劉長卿這首詩極見功夫。在唐人五律中,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以這樣的詩歌而言,他自稱“五言長城”並不為過,他這一類的詩歌,在藝術造詣上,確實有王維、李白、杜甫等未曾達到之境。

“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未言傷感而傷感滿懷,未言惆悵而惆悵甚深。“飛鳥沒何處”,起得渺茫;“青山空向人”,對得失落。

“長江一帆遠”,友人將逝;“落日五湖春”,別思滿眼。

這兩聯是同一種寫法,都是一起很空靈,而一落很蘊藉。所構造的境界充滿了情意,而這情意與空山、五湖、斜輝融為一體,劉長卿的這兩聯極見功夫。

劉長卿的五律,是王維與孟浩然風格的結合體,有王維的神韻,但不全似王維,有孟浩然的氣息,但又不全似孟浩然;既有王維的清遠閑淡,也有孟浩然的熱切深摯,他的詩風氣韻,出入於王、孟之間。可惜的是,他的氣韻,不及王維的安平正大,也無法做到孟浩然的灑脫自然,這是詩人思想個性使然。僅以本書所選他的幾首律詩來看,字裏行間,都透露著失意和傷感、失落和無奈,淡淡的憂傷氣息,充滿著書卷,這就是劉長卿的五律,也是他一生作詩所形成的最鮮明的特色。唐代詩人在氣息上,孟浩然和李白神似,劉長卿和李商隱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