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巔峰完美,無可為比(2)(2 / 3)

憫農·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似乎一點都不美,但它卻是屬於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因為中國農民最多。這首詩有悲惘的情懷,其實它的境界是要比“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還要高的,但古代論詩歌的都是文人,所以這首詩聲名不顯。以今天看來,這首詩返璞歸真,在極度樸素之中,蘊含著人類最美好的同情心。以教化的意義而言,這是第一首唐詩,我們找不出另一首唐詩,能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道得真切明白,卻又人人感同身受的了。

“粒粒皆辛苦”雖然句意簡單直白,但是,對農民生活的辛苦,其總結卻是最為凝練的,用粗俗的話說,是一針見血,用文雅的話說,是寫出了核心和根本。以“粒粒”承載農民無盡的辛苦,真是抓住了本質,恐怕天下再無一語,比這一句更能道出農民生存的不易,更能博我們深厚同情的了。

蟬·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其實,唐詩的美,並不全因境界,更因聲韻,這首詩的有些點評,說此詩的意境很美,其實,令這首詩出色的還是風骨,是對句諧韻中透露出來的氣質和韻律。

這首詩的格調很高,對蟬的描寫,意境也很美。第一句寫出了高潔,第二句寫出了神彩,尤其是第二句的煉字非常到家,最後兩聯是詩意的升華,寫出了人格的美和力量,這是一首當得上巔峰完美的詩作。但在普適性上,這首詩更適合品性高潔的人,士大夫之流會更欣賞它,所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讀者範圍較之“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要狹窄不少。

虞世南的《蟬》、王績的《野望》,都是初唐詩的佳作,是開創唐詩盛世的序幕,尤其是《蟬》,樹立了初唐的高標。初唐的國勢處於蒸蒸日上的階段,初唐詩人的詩篇也充滿了積極昂揚、樂觀進取的氣息。我們讀到《蟬》,就可以相信一句“詩不必盛唐”了,確實,初唐詩有高妙處,雖盛唐亦所無也。

我們說“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是千古第一的勵誌詩,其實,“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也是很好的勵誌詩。

這首詩可以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對比來讀,駱賓王的結句說“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雖然有高潔的說法,但還是流於字句,沒有具體的描寫。而虞世南這首詩,其最佳的注腳卻恰恰是高潔。飲清露,是喻廉而不貪,清而不濁。流響,是說德言有力,立德立言立功而影響他人,這是虞世南想要表達的本意,“流響出疏桐”,確實是說名聲流布四方,但是,在結句裏,他說這種名聲的流傳,並不是憑借官位權勢或皇帝的恩寵(藉秋風),而是憑借德行、學問、功業,包括人生的境界(居高)。可見,虞世南是注重內在的修養,而不恃外界的影響的。虞世南這首詩,當是有感而發的,也許是有感於群臣對立世建功的態度,也許是自抒懷抱,也許是有感於某人某事,也有可能是有人誹謗他,他才寫詩以明誌。

我們可以看到,虞世南詩的格調和境界,要比盛唐那些大詩人高一些,大多數的文人都看不起那些在政治上得意的文人,所以對虞世南這首詩的評價往往不夠高,認為其藝術性不夠,殊不知,格調和境界,乃是詩品的第一構成要素,以此而論,虞世南或許寫詩不夠多,藝術成就總體或許不夠大,但他的一首《蟬》,以詩品而論,卻足令眾多才華橫溢的詩人汗顏。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思想境界的高度上,恐怕也隻有王之渙的“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可以相比。

相思·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