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唯有在普適性這一點上,比不上《春曉》和《登鸛雀樓》。雖然沒有太多人吟詠,並解得其味道,但這首詩感慨很深,倍寓世事無常,人情不可執著,細讀之,常有令人淚下之感,感染力要勝過前麵兩首。它並不僅僅是一首寫景物,寫山水的小詩,在它平淡尋常的背後,是人世的絢爛歸於平淡,是一生的濃情歸於山水,是無盡的無奈暫時忘懷。它是李白經曆爛漫精彩的一生,最後來到敬亭山,心態漸老,智慧成熟,再也沒有少年激情,再也沒有放蕩情懷,一切歸於平淡和真實後,寫出的最好篇章,它可以作為李白晚年的代表作,是他詩道和詩藝極盡升華的一首佳作。你看,這樣的好詩,如以喜心解之,則充滿歡喜滿足,對一個歇盡喧囂的老人而言,有此名山相對,夫複何求?達到這種心靈之契合,使心得以安寧,確實是一件幸福無比的事情。而如以悲心解之,則悲至極致,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戚朋友,都各有離別,不能長相廝守,不如與此山可以終日相對。功名利祿,美女千金,求仙旅遊,這一切都已休息,天下都不可戀,隻有一山聊可相依,聊可相慰,這該是一種什麼樣的心境啊。這種心境是看倦了熱鬧,看倦了繁華,空餘寂寞後的心境,李白用“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這樣的句子,極度概括了自己的一生,也是無數人的一生。
所以說,在詩道和詩藝上,李白晚年的《獨坐敬亭山》是超過王之渙壯年時的《登鸛雀樓》的。
聽山鷓鴣·顧況
誰家無春酒,何處無春鳥。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
誰家無春酒?寫的可不是富裕程度,而是生活的熱情。此句的意思是,無論是誰家,都會用春酒招待自己,極寫桃花村民待客的熱情。
何處無春鳥?寫的是這整個民間美麗的春光,鄉野處處有春鳥的鳴叫。
“夜宿桃花村”,用一個桃花來概括村落的美,就像用春鳥來概括春野的美一樣。
“踏歌接天曉”,寫的是盡興的歡娛,在這醇美的春光中,在村民們樸實、真摯的熱情下,大家一起踏歌,徹夜不息,直至天曉。
誰家無?何處無?讓我們感到一種賓至如歸的熱情,好像處處是家,處處都可落腳盡興,這便是大唐的盛世。我們仿佛置身一個童話的世界,置身一處世外桃源,或者回到堯舜的時代,天下大同,民風樸實。
顧況這首詩,以田園而論,他用春鳥、桃花,概括了自然美,用春酒、踏歌,概括了生活味,極為凝練。除了孟浩然的《春曉》以神妙壓了一頭外,再無唐詩可在這方麵望其項背。在寫生活的樂趣上,顧況以極簡白之筆,構畫出了最愜意的人生和最純樸的風情。
竹裏館·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王維最著名的五絕,此詩的意象組合達到了極致,幽篁、深林、明月,構成了極靜的背景,而在這背景下,有一個人彈琴長嘯,縱情抒放自己的情懷。這個在幽篁裏彈琴長嘯的人沒有人知道,但是卻有一輪明月知道了他的蹤跡,感受到了他的情懷,這明月似是“心有戚戚焉”,於是“來相照”,靜靜地陪伴著他,在這裏,人與月仿佛有了心靈的溝通,成為了知心的朋友。這是一種“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在那一刻,在那竹林中,在彈琴長嘯時,當一輪明月出現時,王維達到了這種境界。
李白的《月下獨酌》寫得也很細致傳神,但王維的“明月來相照”要更含蓄些,寓意更深厚些,達到的境界也更高些。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層麵上,隻有李白的“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可以相當。
我們從這樣的詩裏也可以看到王維的畫風,他善於布景,廖廖數筆,勾勒出幾個簡單的事物,就能組合成一幅意境獨特的圖畫。可以說,王維超脫了寫真,他揮墨就是寫意,並在寫意上達到了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