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唐詩中的氣象與意象(2 / 2)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王維的這句詩倍受稱讚,這一聯能夠成為千古名句,固然是因為它描寫的景致如畫一樣抽象,而且透著哲理,對山水景色的概括達到了極致。

但以上種種,都不是這句詩最大的特點,也不是這句詩最大的亮點。這句詩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它同時實現了兩個極致:一個是氣象宏闊,一個是意象幽微。在一句詩中同時實現這兩種妙境是十分難得的。這也是為什麼王維的詩在有唐一代倍受尊崇的原因,我們也可從這些方麵,看出他的藝術造詣確實達到了唐代的頂峰。

一句詩,兩個極致,這兩個極致又結合得如此完美,密不可分,而整個詩句中,並沒有一個新奇的字,這樣的詩句就是神來之筆,是天成之作。氣象和意象的極致,都是自然的,是大自然的神韻進入詩人的心中,然後從詩人的心中自然流入字句,這樣才產生了好詩。如果是刻意模擬大自然,刻意去追求表現大自然,那就很難做到氣象的渾然天成,也很難做到意象的幽微玄妙。

氣象多感於天地自然,而意象多由內心成就。功力極高的苦吟詩人,不斷地修改詩句,才有可能造作出堪比天成神作的氣象境界,而這種概率是非常小的,杜甫很努力,做出了一些,但離完美依舊很遠。可以說,杜甫走錯了路,而杜牧、李商隱則走對了路,他們的努力沒有用在追求氣象上,而是追求意象,於是杜牧的七絕、李商隱的七律,成為唐詩中最具特色的兩塊招牌。

為什麼氣象與意象難以兼容呢?就是因為一個是天成的,是感於天地自然而得;一個則是由內心生發,化天地自然而生,一個從內出,一個從外入,要想這兩種情境同時發生是很難的。

我們來看李白的詩句: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這是一首氣象開闊的詩句,氣象一旦開闊了,纖細而善感的意思就容易被雄渾的氣象所粉碎。我們讀李白的詩句,還用得著去思考體味詩人的意思麼?他所描繪的氣象就足以令我們得到無限審美的愉悅了。

可是意象的境界就不同了。如杜牧的《金穀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對這首詩我們需要反複吟詠,仔細體會,才能在回味無窮中得到意象美的享受。意象需要幽微,一旦詩句趣於幽微了,它就難以蘊含廣闊的氣象。意象的境界達到極致,就需要反複地體會,越體會越覺其妙。而氣象的境界達到極致,隻要吟詠一下,其宏闊的美就一覽無餘,完全不需要去思考,這就是兩種境界的不同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