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隱士與方士的創造(2)(1 / 2)

說起茶道和茶藝的起源,還是要歸功於隱士。而要講茶道、茶藝的神韻,則不如講一講中國茶聖、隱士陸羽的故事。

陸羽,字鴻漸,唐複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隱居,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茶仙”,奉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陸羽3歲,被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當地一個湖邊上拾得。智積根據《易》的卦文為孩子取名,占得漸卦,卦辭日:“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辭為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在黃卷青燈、鍾聲梵語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但他不願阪依佛法,削發為僧。9歲那年,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他卻問智積:“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智積惱他桀驁不馴,藐視尊長就用繁重的“賤務”磨煉他迫他悔悟回頭,要他“掃寺地,潔僧廁,踐泥汙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智積知道後,害怕他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讓他修剪花草,還派年長者管束。

12歲那年,他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做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醜角很成功,後來還編寫了3卷笑話書《譫談》。唐天寶五年046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和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

唐上元元年〔760年〕,陸羽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闔門著述《茶經》。期間他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藤鞋,獨行野中,深人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之“楚狂接輿”。

皇帝曾兩次征召,他都未就職。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詩,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罃,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製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為曆代人所寶愛,盛讚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宋陳師道為《茶經》作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陸羽除在《茶經》中全麵敘述茶區分布和對茶葉品質高下的評價外,有許多名茶是首先被他所發現的。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人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禦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嚐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箱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不少典籍中還記載了陸羽品茶鑒水的神奇傳說。唐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陸羽這樣一件事:唐代宗的時候,李季卿到湖州做刺史,經過揚州,遇到了陸羽。李向來知道陸羽的大名,就邀他一起喝酒。李季卿說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令可靠的軍士執瓶操舟到南零去取水。不一會兒水來了,陸羽用勺子攪著瓶子裏的水說:“這是江水不錯,但不是南零的水,更像揚子江岸邊的水。”那個軍士說我駕船深入南零,看見的人很多,不敢欺騙閣下啊。”陸羽不說話,讓他將水倒進盆子裏,至半,陸羽製止了他,又用勺子揚著水說:“從這裏開始才是南零的水啊!”那個軍士嚇得跪在地上,說:“我從南零一直到了這裏的江岸,不料舟蕩覆半,害怕瓶子裏水少,就在岸邊盛了一些水。連這都能看出來,您真是神人啊。”李季卿和客人們都很吃驚。陸羽行走天下,所曆經處之水,優劣立馬可判。《新唐書》的《陸羽傳》中,也記有此事,在說到李季卿召見陸羽時,“羽衣野服,挈具而人,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