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隱士與方士的創造(1)(1 / 3)

(第一節)隱士與哲學

南懷瑾先生在其著作《禪宗與道家》中將隱士思想提高到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道家文化發源於隱士思想,然後演變為老莊或者黃老。也就是說,隱士思想的出現,孕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半壁江山。

而作為傳統文化另外一半的儒家思想,從其聖人孔子開始,也不能排斥隱士思想的存在。從孔子曾受教老子的曆史來看,儒家思想的形成,不能不說間接地受益於隱士思想隻不過儒家根據其“善用世”的特性,將“隱”視為一種用世的重要策略,所以,中國曆史上諸多儒家隱士的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

及至東漢佛教傳入,經魏晉六朝的發展到隋唐的興盛,佛教禪宗之所以能在中國大行其道,也是因為其與中國隱士思想、隱逸精神的某種契合。淨土宗大師慧遠隱居廬山,才使佛教光大,後來百丈禪師創立叢林製度,中國佛教的存在形態,實際上已經是徹底的隱逸了。

所以說,中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傳統,無一不有隱士思想、隱逸精神的淵源。那麼,我們說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曆來都為隱士所創造,也就不是亂說無憑的了。隻是因為隱士們一向采取“遁世不見知而不悶”的隱逸方式,我們在受益於這些文化成就的時候,往往不知其發端與淵藪。

說起中國的古代哲學,我們依然要說,它的發生、發展主要是由中國古代的隱士們來傳承接續的。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在諸多的學說中,大多數學說的創立者恐怕都是隱士。他們的前輩老子是有名的“隱君子”,這就不用廢話了。莊子作為一個隱士創立了“莊學”,墨子作為一個隱士創立了墨家,其他的如陰陽家之騶衍,縱橫家之鬼穀子,醫家之扁鵲、倉公,商家之範蠡、楊朱,無不有隱逸的影子在。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其弟子中,喜好隱居的也不乏其人,曾皙、顏回、閔子騫都是隱逸的典型代表。

等到漢代董仲舒之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經典被奉為至聖之學,於是研讀儒家經典成為當時學術界的一大風尚,最後形成漢代的經學。而兩漢的很多經學大家,比如揚雄、馬融、鄭玄這些經學大師,又都是一些不求仕進、隱居著述的人,沒有他們對儒家經典的整理和闡釋,就不會有儒家學說的大行其道。到了魏晉六朝,老莊之學複又成為顯學,好清談的魏晉士人談玄論道的結果,是玄學的大行其道。玄學的肇始,如果沒有魏晉隱逸之士的推波助瀾,是不可想象的。再到後來程頤、朱熹等人的宋儒理學,明代王陽明、李贄的心學,明末清初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人文主義學說,及至近現代的所謂“新儒家”,這些人都和前代的大師一樣,無一不是拒絕出仕,閉門著述,繼往世之絕學,開一代新主張。他們有的是地道的隱士,有的雖無隱士之名,卻有隱居之實。真正治學的人,不隱居難以有真學問。

以上簡單探討的是隱士對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由於篇幅所限,筆者隻能提綱挈領,難免掛一漏萬。哲學問題總歸是大問題,幾千年卷帙浩繁的著作尚且說不清楚,更遑論這裏的一句兩句話了。所以,本章所要探討的“隱士的創造”,主要還是一些諸如藝術、科學之類相對比較具體的問題。

(第二節)隱士與藝術審美

我們都知道,隱士的大量出現和隱逸行為的普及,是中國文化發展中特有的現象。也可以說,隱逸作為一種文化的存在,是中國古代審美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自己特色的因素之一。隱逸文化的勃興與傳承,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發展。隱逸文化的基本哲學根底,在於以老莊為核心的道家思想,而老莊的哲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種美學。

事實上,隱士們的生活實踐是具有藝術和審美的色彩的,而他們對於藝術美的追求也更具審美品位。在隱逸生活中,隱士們因沒有更多的途徑來供自己施展自我的人格抱負,於是他們往往沉醉在藝術之中,把藝術當做完善和張揚主體人格精神的主要途徑。隱士們沒有或很少有正統的人倫綱紀與國事的牽累,除了對自然美和人生美的關注以外,藝術美的創造和實踐,是最能夠滿足他們的欲望並且寄托其人生價值的具體活動。在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的發展中,隱士們之所以能夠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幾點應當注意:

第一,隱逸文化是一種由城市的喧囂走向山野的寧靜乃至孤寂的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孤寂”是最有利於藝術的非凡創造的。道安《安般守意經》曰:“得斯寂者,舉足而大千震,揮手而曰月捫,疾吹而鐵圍飛,微噓而須彌舞;斯皆乘四禪之妙止,禦大息之大辯者也。”

第二,隱士的藝術美實踐是同他們的“隱逸人格精神”的實踐緊密聯係在一起的。

第三,隱士的藝術創作與常人相比,更注重將自然美、人的美和生活美提升到人格精神的層麵、藝術美的層麵,這無疑是-種進步。

第四,隱士最適合從事藝術活動,而藝術也最契合隱士的生活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