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的鐵鍵實在是太富有象征意味了,它反映了一個黑暗時代忠良之後的滿腔怒火。魏忠賢製造了一個時代的悲劇,多少忠良之臣含冤而死,多少忠良之後淪為孤兒。所有的案子結清之後,黃宗羲率領所有慘死忠臣的子弟,齊集於大牢門前,為父母的亡魂設祭,眾弟子悲痛哀號,“哭聲達禁中。思宗聞之,歎曰:忠臣孤子,甚惻朕懷。《清史稿‘黃宗羲傳》哭聲把皇上都給感動了。
這一係列的複仇行為,為年少的黃宗羲贏得了極大的榮譽和知名度。但這除奸平冤的一係列事件,並沒有將衰弱的明朝重新振興起來。崇禎皇帝雖然嘔心瀝血,無奈朝政病人膏肓,積重難返,國家看不到興旺好轉的跡象。不僅如此,到了崇禎末年,自魏忠賢以後一直被打壓的閹黨又開始蠢蠢欲動,大有卷土重來的架勢。而堂上諸臣並沒有從魏忠賢一案中吸取教訓,又開始隨波逐流,縱容為患。屢屢遭到挫傷打壓的東林黨已經銳氣大減,再也不能承擔打擊閹黨的使命,複社繼之而起,接過了這一曆史重任。
這時的黃宗羲,已經是複社的重要成員,威望也很高。當南京的馬士英與阮大铖暗中勾結,企圖東山再起的時候,複社的名士們正好也在南京集會講學。他們聯名寫了《防亂揭》,矛頭直指阮大铖。原先東林黨的子弟們都推選無錫顧杲為首領,“天啟被難”的忠臣子弟則推黃宗羲為首領,簽名的人達到140人之多。這件事情轟動了南京乃至全國。
阮大铖對這些人恨之人骨。當清兵人關,南明王朝成立的時候,阮大铖官複原職,又和大學士馬士英勾結,按照當年《防亂揭》上簽字人的名單一一捕捉。正好黃宗羲這時要向南明的皇上上書,恰好落到阮大铖的手裏,和顧杲一起被逮入監獄。黃宗羲的母親聽說這件事,不禁哀歎道章妻、鎊母乃萃吾一身耶?《清史稿黃宗羲傳》先失去丈夫,又累及兒子,世間婦女的命運再也沒有比這更悲慘的了。
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正當明朝閹禍內亂不止的時候,北方的女真人和西北的農民起義軍都已經在摩拳擦掌了。李闖王真的闖進皇宮,崇禎皇帝也隻得“身掛東南枝”,用一根繩子結束了自己悲哀無能的一生,也結束了苟延殘喘的大明王朝。緊接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攻入山海關,女真人的鐵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踏平了長江以北。
有血氣的青年男兒紛紛按捺不住,揭竿而起,舉起了反清大旗。浙江的明朝舊員熊汝霖、孫嘉績相繼率眾起義,“以一旅之師劃江而守”。黃宗羲和他的兩個弟弟也糾集了黃竹浦子弟數百人,跟隨起義軍開到江上。江上的人都稱他們為“世忠營”。將士們個個鬥誌高昂,巋然有吞吳之氣。黃宗羲被當時的南明魯王任命為監察禦史,一時間雄心勃勃,誌在光複明朝。
但是,擁有重兵的鎮東侯方國安、武寧侯王之仁等人擁兵自專,魯王根本命令不動他們。這兩個人就想保存實力自守,不願意揮師北上。而首舉抗清義旗的孫嘉績和熊汝霖更是屢遭排擠,到最後落得個既無兵權又無糧餉的地步。孫嘉績感到黃宗羲是個重義氣的人,而且又很有才略,於是毅然將自己所剩下的兵士都交給了黃宗羲;黃宗羲又與王之仁的兒子王正中合軍一處,共有3000人,揮師北上。“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人太湖,招吳中豪傑,直抵乍浦約崇德義士孫奭等內應。”《清史稿·黃宗羲傳》廣百日之內,牛酒日至,軍容甚整。《神道碑文》這次進軍,可謂計劃周密,外有精兵,裏有內應,水陸兩軍,齊頭並進;但是清兵防守很嚴密,陸軍遭到清兵的圍堵,不能前行,孤立無援的水軍也已潰敗,全軍隻好大敗而歸。
黃宗羲自感無顏見江東父老,於是率領殘兵500人“歸人四明山”,想要在這裏安營紮寨,等於自立山頭,然後“徐為航海之計”。(《行朝錄‘四明山寨紀》)部隊駐紮在一個寺廟裏,黃宗羲下山微服私訪的時候,告訴部下,要和周圍的山民們好好相處。可是部下都沒聽,不久,便與山民結下了梁子,被山民們一氣之下縱火燒毀了寺廟,全軍覆沒。
知道這件事之後黃宗羲悲恨交集,痛不欲生。天地之大,竟然沒有黃宗羲安身立命的地方,而清兵逮捕他的布告,也到處張貼。為了逃避追捕,黃宗羲攜帶家眷逃往剡中,躲進深山,一邊精研兵法曆算,一邊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