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隱之大者(5)(2 / 3)

李贄(1527-1602),原名林載贄,出生於福建泉州聲勢顯赫的商賈世家林氏家族。李贄的五個世祖,都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或“揚帆海外諸國”,或“航吳泛越”。五世祖林琛,曾身兼三職,既是來往於琉球的商人、譯員,又“蒙恩欽賜冠帶榮身隻是從李贄祖父那輩起,家業不行了,到了李贄出生的年月,一向做大生意的赫赫林家,變成了隻經營雜貨、販賣魚米的小商人。

海上商人的眼界,自比內陸之人開闊,觀念也開放自由許多。因此,在林家的世係中,總會出一些異乎尋常之人,做出一些離經叛道之事。而這些事在世俗的眼中常常是傷風敗俗、數典忘祖、極不光彩的勾當。李贄的二世祖林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個林鸞從小誌向遠大,但是性情古怪,二十幾歲的人了,還沒有娶親。父母憂心忡忡,而他卻好像無所介懷,落得個自由自在。有一年,林鸞奉命“發舶西洋”,到西域去做生意。其實,海上航行他是再熟悉不過了,以前經常跟隨父親往來於海上,隻是此次出海是奉命獨往,不免有些興奮。到了波斯之後,受到當地人隆重的歡迎。機緣巧合,他在這裏遇到了自己的意中人。這是一個婀娜多姿、豔麗多情的波斯少女。他對這個波斯美人一見傾心,決定將其娶回中國。在明朝,按照中國漢人的傳統習俗,娶一個西洋女人意味著什麼,他心裏很清楚。但是,這對林駑來說並不算什麼,他生來似乎就是離經叛道的。不但如此,要娶回波斯少女,他還必須改變自己的宗教信仰,“受戒於清淨寺教門,號順天之民”。這樣,等他將波斯少女帶回中國之後,這件事情立刻像一顆炸彈,在林家、在整個泉州爆炸了。事情所掀起的驚天巨浪可想而知。林駑陷人了眾叛親離的孤立境地。直到後代人寫家譜,還毫不留情地這樣評論其祖宗:“迷於色目人之俗而不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俾其子孫胥而為夷0”(《風池林李宗譜》)信仰孔學儒教的林家自此改變了信仰,篤信起伊斯蘭教來。“吾宗七世以上猶葬用槨,其祖諧此乎?”李贄也繼承了祖上這一信仰,他曾寫下遺囑,囑托後人,待他死後,“頭照舊安枕,而加一白布中單總蓋其上下,用裹腳布廿字交纏其上《李卓吾先生遺言》)。

這件事的震動,使泉州赫赫揚揚的林家出現了斷痕。林家後來分為林、李兩家,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然而,肇分林、李之派,其隙機變,開於此矣。”

我們從李贄的身上,可以看到其祖林駑的影子。李贄身上流淌著祖上大膽叛逆的血液,激蕩起狂逸不群的靈魂。

李贄少年時期讀書雜亂無章,父親對其要求也不甚嚴。這和他母親過早去世有很大關係。幼年缺少母愛,很早就自然多了一份自適能力,他自稱6歲時“便能自立”了。李贄的父親酷愛詩文,7歲時,李贄便隨著父親讀書、作詩,研習禮義文章;12歲的時候,讀《論語》“樊遲問稼”,而後寫了篇習作《老農老圃論》,“論成,遂為同學稱《卓吾論略》歲讀《尚書》,猶好《周易》,“歲取《易》讀之《易因小序》可見,他少時讀書屬於東一榔頭、西一棒植那種,並沒有按部就班,所以並不係統。這種隨心所欲的教和學也沒連續下去,最遲到20歲就中止了。出人意料的竟然是家庭生活越來越拮據,難以糊口。李贄的父親文不文,商不商,不善經營,以至於家境一日不勝一日。20歲的李贄“糊口四方,靡日不逐時事奔走,方在事中猶如聾啞全不省視之矣”〔《與焦弱侯》〕!李贄打算去商從政,於是決定參加科舉考試。

明代科考的內容就是朱熹集注的“四書五經”,每當李贄硬著頭皮讀這些書的時候,就想睡覺。他對朱熹的饒舌非常反感,幾次想放棄。後來,他想了一個好主意、一條捷徑既不費力、又能達到目的的捷徑。他說:“此直戲耳!但剽竊得濫目足矣!主司豈一一能通孔聖精蘊者哉!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遂“取時文”,“日誦數篇”,不究義理,死記硬背,竟然中了舉人,真是僥幸得很。後來家人勸他再考進士,他說吾此幸不可再僥也!《卓吾論略》〕從此,他以道遠為由,再也沒有參加一次科舉。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贄30歲,為了一家人的吃飯問題,他不得不跑到河南共城擔任教諭。拋家撇業,不能守父盡孝,他內心充滿著難言的矛盾和痛苦。從30歲到54歲,為了生計,他先後到共城、南京、北京、雲南姚安等地做官20多年。在任姚安知府之前的20年裏,他對理學一直抱有成見,從未問津過。有人勸誡他,問他公怖死乎?”卓吾曰:“死安得不怖?”“公既怖死,何不學道?學道所以免生死也。”卓吾曰:“有是哉?”遂潛心道妙。“久之有所契,超然於語言文字之表。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