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交流好
幾年來,我們和外省市及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幹部交流。我們交流幹部的目的,是增加幹部隊伍的活力,使我們的事業生機勃勃。
幹部交流,有如下好處:
一是打破“人情網”。清人顧炎武曾說:“夫守令之官,不可以久也,監臨之任,不可以久也,久則情親而弊生,望輕而法玩。”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必然由於種種關係,形成“人情網”,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必然受到這“人情網”的掣肘。常常因為是老上級、老部下,或老朋友,或親屬關係,本來在原則上是不應該辦的事,卻不得已而為之,有的甚至走向違法違紀,給工作帶來不便甚至損失。交流到新的崗位,就可以直接避開這種“人情網”;二是可以“多接觸一些人,多了解一些情況。(鄧小平語)交流後,接觸不同崗位的特點,聯係不同層次的群眾,能使自己開闊視野,豐富經驗,增長才幹;三是改變思維定勢,有利於開拓進取。一個人長久在一個部門工作,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思考或處理問題總是囿於經驗的條件,習慣按老八板去做,工作麵不能放開。交流後,新的環境、新的問題會促使其改變思維定勢,促使其開拓進取;四是避免犯官僚主義的錯誤。一個人久處一地,往往以為人熟情況熟,不注重調查,不深入基層,不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高高在上,養成官僚主義作風。到了新的工作崗位,接觸新的工作麵,可以迫使自己深入下去;五是減少惰力,增進活力。一個人新任一職,會促使其增加工作熱情,煥發能力,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去工作。
如此好處,足以說明幹部交流是提高幹部隊伍素質的有效措施,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它,把這種做法堅持下去,並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麻風病”說
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一種“玩物喪誌”的潛流銷蝕著民族的意誌。其中猶以“麻風”為甚,以至於有這樣一句順口溜:“一億人做工兩億人吃,三億人站樁練氣功,四億人燒香拜菩薩,五億人圍著方桌砌長城。”
胡適先生是深諳我們民族的這種劣性的。他於1914年第一次到美國時,發現各地俱樂部裏都有中國的麻將,他為中國的“國粹”在那裏安了家頗引以為自豪。
1927年他再度遊曆西方各國,卻發現麻將已很少有人問津了。他冥思苦想找到了答案:一個先進的民族不會沉溺在玩樂之中的。他算了一筆帳:二十年代中國社會每天至少有一百萬副麻將牌在操作,就算每桌隻打八圈,以每圈半小時計,就要消耗掉四百萬小時,相當於損失掉五百年的光陰。他由此評價說:“我們走遍世界,可曾看到哪一個有長進的民族肯這樣荒時廢業的?麻將隻能是愛閑蕩、不珍惜時間民族的專利品!”
胡適先生沒有想到,在他客死他鄉後的今天,他的話在他的故鄉仍有強烈的針砭作用。君不見,婚喪嫁娶之機、節假喜聚之時,甚至工作之中也敢忙裏“偷”閑戰上一番,且老少皆上陣。這種“麻風病”不僅荒廢了時光,消磨了精力,也引起貪汙犯罪等一係列社會問題,導致社會風氣敗壞。據不完全統計,僅1991年1月至11月,全國共查獲賭博案件30餘萬起,查處一百多萬人,比1990年同期上升了20%和27%。有多少家庭因染上“麻風病”而導致家庭破裂。難怪清人尤侗這樣寫詩來斥責賭博:“天下之惡莫過於賭;勢如劫盜,示如貪賈。”
賭博之風盛行是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曆代統治者都把它列在禁絕之列。早在戰國時的《法經》中就規定:士民賭博者處以罰金三千;太子賭博,處以笞刑三十。明朝規定:凡賭博者斷手腕。《大明律》還規定:官吏賭博,加一等治罪;凡是造賭具的,要杖一百流放二千裏,設賭場的,初犯杖一百徙三年,再犯杖一百流放三千裏。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提倡社會主義道德文明,對賭博之風尤要根絕。隻要措施得力,雷厲風行,賭博這一痼疾一定會得到根除。
一麵光鑒千古的鏡子
——讀鄧穎超遺囑
一個偉大的戰士離去了!一種不朽的精神留下了!一封摯誠的信,是一名老**員光明磊落一生的寫照,無私奉獻精神的縮影。當鄧穎超同誌穿著沐浴了三十年風雨、打著補釘的衣服化作清煙,升入宇宙又撲回祖國懷抱的時候,一股強大的衝擊波,震撼人們的感情,淨化人們的心靈,使人們的思想得以升華。
她,更讓人們去深深地思索……
(一)
這是一麵鏡子,**人自身革命的鏡子。
人固有一死,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一個人用自己的行動賦予生以各種意義,也要經受死的考驗。一個在莊嚴的黨旗下舉過拳頭的人,麵對死神將至,對黨提出什麼樣的要求,是對黨性、**信念、唯物主義思想的最後考驗。鄧穎超同誌正是以“遺體解剖後火化,骨灰不保留、撒掉,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的遺言,登上了**者生前一無所有,死後一無所求至善至美的生命峰顛,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傑出戰士。
這麵鏡子,應該使一些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人感到羞愧。
(二)
這是一麵鏡子,**人徹底為人民服務的鏡子。
“**人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這句平常的話包容著深邃的內涵。這句話,每個**員隻能用實踐掂量出它的份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深知這“無限”的含意,並能終身去實踐。”無限”,就是不講任何條件,不計任何私利,無論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為人民做點什麼,讓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黨的關懷,黨的力量。鄧穎超同誌正是以為人民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圓滿地回答了這個課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揩模。
這麵鏡子,應該讓那些以權謀私、高高在上,眼中沒有人民的“公仆”顯得無地自容。
這是一麵鏡子,**人如何對待公私利益的鏡子。
“我所住的房舍,原同周恩來共住的,是全民所有,應交公使用,萬勿搞什麼故居和紀念等,這是我和周恩來同誌生前就反對的”。
在物質待遇和名譽麵前,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本質。有的人一生都在苦苦追逐,而鄧穎超同誌卻把這些都讓出了!她帶著充實的精神兩袖清風而去,她的形象卻為萬世所景仰。
這麵鏡子,應該使那些不擇手段地化公為私和追名逐利的人感到可悲。
(四)
這是一麵鏡子,一麵**人如何對待子女親屬關係的鏡子。
他們沒有子女,把一生都獻給了革命事業。但他們有親屬,更有人之常情。這情,總是服從於革命利益。解放初期,一次周恩來路過家鄉,他真想回去看一眼闊別多年的家鄉和親人,但他壓下了這思鄉之情。事後他含著眼淚回憶說:“不回家的原因是怕地方政府迎送招待帶來不好的影響,也是怕親屬借自己的聲望向政府提要求給地方政府帶來難題。”他們在這方麵,從來都是嚴格要求自己的。他們一生,從來未用手中權力為親屬謀取點什麼。“一貫執行”,這對端正黨風何等重要。這是老一輩革命家發自心靈的呼喚!
這麵鏡子,應該讓那些“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人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卑賤!
(五)
詩人臧克家說:有人活著,但他已經死去;有人死去,但他還活著。是的,有人活著,但他為了個人利益活著,活得一文不值,人民自然唾棄他;有人死去了,但他為人民利益而活過,人民將在心中為他築起不朽的豐碑!
鄧穎超同誌離去了!她的骨灰撒在中華大地,她的精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她的遺囑,是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遺產”,是一麵光鑒千古的鏡子,每個**人都應用這麵鏡子透視一下自己,做出最好的抉擇,在人民的心中寫下光輝的一筆吧!
廉潔——執政黨的生命線
——廉政漫說之一
廉政這個詞含意很廣,具有方正、清白、高潔、公平、不苟、明察等意思。廉政,在任何國家裏,都是對執政黨和公務員的起碼要求,是一個公務人員優秀本質的主要方麵和必備條件,也是一個執政黨能否贏得人民群眾信賴擁護的主耍因素。我們**人的最高利益是一切為了人民。我們做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時時處處維護人民的利益。而不廉潔行為,恰恰損害了人民的利益,因此,人民群眾對**現象深惡痛絕。人民群眾往往用廉潔去衡量一個政黨是否值得信賴。廉潔,就贏得人心;**,就會失去民心。一九四九年,司徒雷登對蔣介石的司令們說:**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是廉潔,以及廉潔換取的民心。在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中國**正是靠廉潔贏得人民擁護的,中國革命的曆史足以說明這一點。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人更應保持這種廉潔品質。
不容忽視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黨內出現了**現象。盡管我們黨的發展史上,黨內也曾出現過**的蛀蟲,但和現在的**問題比較起來,現實中的**顯得更複雜些,更嚴重些,危害更大些。有人估計,建國以來在多種運動中因**落馬的不少幹2000萬人。**現象,一是削弱黨的戰鬥力;二是幹擾和破壞改革開放的進行,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三是影響杜會風氣,破壞社會安定團結。
產生消極**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一些黨員幹部不注重思想作風修養,他們隻是在組織上人了黨,思想上根本沒有入黨,他們邁進黨的大門,不是為了為人民做更多的奉獻,而是為了撈取私利,“放乎以一己之私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宋·李格非語);二是一些人經不起改革開放的考驗,“改革開放,帶來一些不好的東西。……”(鄧小平語)改革開放,我們麵對的窗口很複雜,麵對資產階級思想、生活方式的侵蝕和和平演變的攻勢,一些黨員幹部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把商品交易的原則帶到黨內,追求的是金錢物資,貪圖的是奢侈享受,身邊沒有,就借助手中的權力去撈取。最終成為貪婪的“殉錢者”。
貪婪的思想和權力結合最容易產生**。貪者,有權的必以權謀私。因此,應特別警惕手中有權人的思想**變質問題。對執政黨來說,必須保證手中握有權力的人的廉潔,必須同貪汙腐化現象做不懈的鬥爭,清除**分子,以保證組織的純潔,使黨以旺盛的戰鬥力帶領全國人民實現黨的最高綱領。否則,將一事無成。一位知名人士這樣說過:“一個國家,**不除,無以立國;一個政黨,不能清廉,無以立信;一個人,不能嚴於律己,就無以立德立行。”這是很深刻的警世之言。我們如果任**發展,就會削弱黨的領導,甚至導致執政黨生命的終結。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領導幹部要加強自身修養
——廉政漫說之二
同樣在改革開放的條件下,有的人經不起考驗,走向腐化墮落。大多數人都能保持廉潔的本色,這涉及到人的思想修養問題。那些意誌薄弱的人最容易受到腐蝕,所謂“空穴來風”就是這個道理。也正如蘇軾所說:“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因此,**員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增強防腐防變能力。
首先要加強思想修養。要樹立立黨為公,立民為本的思想,要擺正黨、人民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係,擺正公與私、義與利、為己與為他的關係。“無私然後能至公”。(隋·王通語〉要講奉獻,而不計較個人得失。做到約己而受民,臨財而不貪。要在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心中有主”,在任何條件下,都不為名利所動,都能“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
其二,要加強作風修養。一個黨員,要養成踏實、簡樸的作風,不去追求華靡、奢侈的東西。要把立足點放在為人民謀福上,多做一些切實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把心思用在個人患得患失上。要經常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背離了人民的意願和要求,是否有虛假的、浮榮的東西,是否和消極事物攀比,進而克服之。
第三,要加強道德修養。“貪者,民之賊也。”(包拯語)貪占巧取的行為,不僅黨性不允許,也是社會公德所不允許的。我們的一些幹部手中握有人民給的權力,但在為人民辦事時,卻還向群眾索取代價,以滿足個人私欲,這種行為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敗壞了社會道德和社會風氣,是一種極不道德的行為。這類人,應以郝文山同誌為鏡照一下。據《人民日報》載:山西忻州地區土地局局長郝文山在被問及“麵對送上門的錢,你為何廉潔自恃,不為所動”時,郝文山回答:“我第一是不貪。收下不義之財,就把自己歸人了貪官汙吏行列。第二是不忍,送錢財的,大多是不如我的百姓和小幹部,他們送的可能就是兒子上學的夥食費或老人的冬衣錢。第三是不敢。收受錢財和以權謀私,終要受到黨紀國法的製裁。”我們黨的幹部,應具備這種社會道德和貪占可恥的廉恥觀。要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做危害群眾利益,背棄社會公德的事,做一個名符其實的人民公仆。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陳毅同誌的錚錚之言,可書為座右,刻記在心。
要堅持以法治腐
——廉政漫說之三
我國的一些**現象得不到根本遏製,和法製不健全有關。
國外在防腐反貪方麵,有較完備具體的法規來製約人們的行為。芬蘭鑒於國家公職人員所處的地位和掌握的權力,製定公布了《公務員法》,其中規定:官員接受公司的宴請,或是購買公司出售的減價產品,動搖了公眾對國家公職人員的信任,是一種犯罪行為。不允許經濟界人向公職人員送禮,行賄和受賄判刑是相同的。芬蘭甚至對老百姓親友間的饋贈也有法律限製和調節,收到價值相當於普通工人月工資五分之一以上禮品,須交禮品稅。聯邦德國的《公務員法》規定,允許公務員出席一般性社會活動,但不準接受禮品、吃請、迎送和減免住宿費等。公務人員出差在工礦企業食堂就餐,須繳納與企業職工相等的費用。以高效廉潔著稱的新加坡,也是靠完備的法規來治理的。新加坡一商業事務局局長因兩項“說謊”罪被判刑三個月監禁,不僅失去1.2萬新元的公職,擔任公職20年的50萬新元的公積金和30萬新元的退休金也因此被取消。
馬克思說:“法律是肯定的、明確的、普遍的規範。”法律一旦形成,就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很強的製約性、規範性,是人們普遍遵循的規則。社會越發展,越注重法製建設,隻有以法律為準繩來製約人們的言行,社會才更穩定,更有秩序。而人治的社會,往往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評斷是非的標準,以人的感情為中心處理各種關係,很容易混淆是非,滋生**。我國還不是一個完全法製的國家,許多方麵的法規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人發展,我們麵臨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需要我們去研究,去建立新的法製秩序。這必然有一個過程,這過程容易被**分子鑽法製薄弱的空子。法製不完備還有一種表現,就是對已經形成的法規,得不到徹底的貫徹執行。以權代法、以情循法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要進一步強化對法規的實施。
在國家法製完善的過程中,要采取措施保證黨風和社會風氣穩定向善。一是要發揮現有法規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二是各部門從實際出發,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規章製度,並把它不折不扣地給以落實。三是要加強社會監督。其一要注重輿論監督,事實證明,**問題最怕“曝光”,通過輿論“曝光”,產生強大的威懾力。其二要辦事公開化,以利於廣大群眾參與監督,杜絕少數人唯個人意誌、個人利益決事的現象。
我們呼籲法治的秩序!我們也要以實際行動維護法紀的尊嚴,使社會穩步走向法製的軌道!
要嚴肅執行法紀
——廉政漫說之四
當前黨內和社會上存在著不正風氣,缺乏正直的執法者也是一種原因。“法之不行,人不力也。”沒有正直的執法者來實施法紀,法紀就會失去權威性和嚴肅性,成為被利用的工具或點綴文明的空文。
古往今來,“從心”還是“從法”,一直貫穿在不同社會階段法紀的實施中。在封建社會裏,“刑不上大夫”,有較高權勢的人總是想方設法擺脫法的製約,而且這權勢蔭庇的範圍也很廣,很難觸犯。遇到較開明的當權者,執法者才有伸張正義的可能。漢光武帝劉秀可稱曆史上一個肯屈尊守法的皇帝。建武十九年,其姊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因藏匿在公主家中,官吏無法捕捉,後來公主外出,此奴為之架車,被洛陽令董宣發現。“叱奴下車,因格殺之。”公主受此羞辱,向劉秀告了狀。劉秀當時十分生氣,要殺董宜。董宣慨然說:“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乎?”他“請得自殺”,遂以頭擊樁,灑血滿麵,劉秀急令人阻止,令董宣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堅決不從,劉秀使人強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最後被劉秀呼為“強項令”,賜錢30萬。董宣由是“博擊強豪,京師莫不震栗。”
象董宣這樣敢幹冒犯權勢的精神是深得民心的。人們之所以深深喜愛戲劇舞台上象董宣、包公這樣的形象,實際是現實生活中渴望正義和廉明的折射。在現實生活一些環境中,觸犯權力和關係網是需要勇氣的。據《了望》報道:河北省魏縣工商幹部薑瑞峰查獲假藥案100多起,處理不法分子2000多人,為此他屢遭打擊報複,家幾次被砸,妻子被嚇得精神失常,本人在魏縣無法工作,被調往其它縣。江西省萍鄉市上粟出口花炮廠廠長陳豔洪貪汙挪用公款六萬多元,被司機柳坤發檢舉,陳竟雇人將柳殺死。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說明社會上邪惡的勢力總是竭盡全力同法較量。他們或是打擊報複,或是采取多種手段,拉攏腐蝕執法執紀人員,使法的莊嚴失去光彩。
就法的本質來說,任何時代的法律,對每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象唐太宗說的那樣:“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做到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執法者的正義品格是難得可貴的。我們要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執法執紀人員,這是法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執法執紀人員也要加強自身修養,以獨立完整的人格來維護法紀的尊嚴,要有一種“沛乎塞蒼冥”的浩然正氣,以法律為準繩,以法服人心,使整個社會的法製建設走向正常的軌道。
不要因小失大
——廉政漫說之五
宋朝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曾說:“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侯也”。一個朝代,一個國家之都的狀態,可以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政治麵貌,是國家治亂的“晴雨表”,這是一個以小見大的道理。
社會是這樣,在一個人的生活中,也能以小見大。不注重小節,往往因小失大。
人有了一點過失,就應在思想上防微杜漸,做到”時見己過,刮磨砥礪。”如果認為過小無傷大節,不以為然,往往就會有大的患禍而至。過失由小漸大有一個發展過程,在這過程中,人的主觀因素即可促其向好的方麵轉變,也可向壞的方麵衍化,關鍵是看一個人有無思想境界處理好這個“小”與“大”的關係。思想意誌薄弱、自我製約能力差的人,往往“以小惡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解。《周易·係辭下》)分析**分子走向墮落的原因,都是在這“小”與“大”的漸變中走向毀滅的。
戰國時公儀休做了魯國的宰相,因為他喜歡吃魚,便時時有人送來,他一概拒絕,且有高論:喜歡吃魚才不接受別人送魚,倘若接受,理虧而枉法,枉法而失掉官職,連自己也買不成魚了。這位公儀休很有點眼光,把“小”與“大”的關係處理得很好。它告訴人們:一個人隻注重眼前的小利益,而忽視身後的大得失,是愚蠢的事。好些人都不能領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深刻道理。
“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將不可救,社稷傾危,莫不由此。(《貞觀政要·政體》)“小”與“大”的道理很簡單,又很重要,切不可等閑視之,我們要時時拂掃思想鏡子上的灰塵,做到“胸中全無一點塵”,在任何環境中,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畫個光榮的句號
——廉政漫說之六
以前讀宋朝詩人朱敦儒詞,感其詞有豪邁狂逸之氣,後讀《宋史》略知其人品。其早年“誌行高潔,雖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曾幾次被朝廷召見,都被他辭決。後經友人勸說“始幡然而起。”曾官至兵部郎官,兩浙提典別獄。後來,被彈劾為“專搞異論”而罷職請歸。可見其有高節。然晚年,“時秦檜當國,喜獎用騷人墨客以文太平,檜子喜亦好詩,於是先用敦儒子為刪定官,複除敦儒鴻少卿。檜死,敦儒也廢。談者謂敦儒老懷舐犢之愛,而畏避逐,故其節不終雲。”這位朱敦儒在宦海中幾經浮沉,最後終因“老懷舐犢之愛”,為奸臣秦檜所用,在史書上落了個“晚節不終”的名。
在生活中,一個人做一陣子好事容易,做一輩子好人不容易。好些人前半生的功業不可謂不輝煌,然而到了晚年,放鬆了思想防範,覺得“船到碼頭貨到站”,該享受享受了;或和社會上的“暴發戶”去比較,覺得吃虧了,白幹了大半生,於是產生象列寧描述貪婪的小私有者那樣:“資本家已經撈了一把,現在該輪到我了”,不擇手段地去謀取私利,為了子女的就業、升學、置家、出國,不惜踐踏黨紀國法。象花甲之年的海南省建設銀行行長唐菊秋受賄被判刑七年,大丘莊前農工商總經理禹作敏被判刑二十年的教訓都是令人沉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