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大唐宰相房玄齡如同以往一樣,正在皇城之內的尚書省有條不紊地處理各地送來的公文以及衙門呈報的繁雜政務。司郎中匆匆走了進來,神情急切地報告說:“長安城裏的人紛紛向城西湧去。據說是從印度取經歸來的高僧到了漕上,人們自發地爭相前去拜望迎接。”
思維縝密的房玄齡不禁大吃一驚:從印度取經歸來的高僧?莫不是玄奘到了?可是,按照玄奘一行從敦煌出發的日期推算,他最早明天才能到啊!
前些日子,他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親筆敕令,讓他隆重迎接從印度學成歸來的玄奘大師。房玄齡早已經準備好了歡迎儀式和一係列盛大的慶典,可都是按照明天的日程安排的。而現在,玄奘突然出現在了長安城外,之前所有的安排都派不上用場了,如今就算用最快的速度去組織,倉促之間難免漏洞百出……
素來處變不驚的房玄齡,此時也難免有些緊張起來。計劃趕不上變化,麵對變化需要的是隨機應變。在處理這突發事件時,房玄齡充分體現了一位帝國棟梁的冷靜與機智,他一麵派人通知鴻臚寺與長安縣的官員,緊急集合儀仗隊伍,用最快的速度到城外迎接,一麵派人直接通告弘福寺,讓這座皇家寺院做好迎接和安置玄奘一行的準備。與此同時,房玄齡帶著隨行官員,準備騎馬出城。
“噠噠噠……”
急促的馬蹄聲回蕩在長安城的大街上。然而,一出皇城與宮城之間的街道,房玄齡被眼前的景象嚇了一跳:整座長安城已經沸騰了,無數的百姓統統湧上了大街,所有人都在朝一個方向——城西——趕去,所有話題都圍繞著一個人——到印度取經的大唐高僧回來了,所有的人都想參與一件事——迎接玄奘大師!
於是,大街上人山人海,向西出城的道路被堵塞得水泄不通!
見此情景,房玄齡在感到無比震驚的同時,心中一喜一憂。喜的是,圍觀的百姓如此眾多,擁塞了道路,玄奘一行恐怕早已是寸步難行,今天天黑之前無論如何也進不了城;這樣一來,完全可以按原計劃組織安排迎接事宜。憂的是,長安百姓為了一睹玄奘的風采,數十萬人傾城而出,無序移動,極其混亂,很可能發生踩踏事故,而且極有可能危及玄奘的安全!然而,鞭長莫及,就算最精銳的皇家衛隊,此時恐怕也無法出城去保護玄奘。
想到此,房玄齡的額角冒出一層密密麻麻的汗珠……
城外的玄奘,果然早已陷入了人群的重重包圍之中,前進不得,後退不能!
原來,玄奘回國的消息,早在他於闐上表之後不脛而走,傳遍民間。現在,這一行二十多匹馬馱著佛像、經書的隊伍,自然引起了過往民眾的注意。於是,唐僧玄奘從印度取經歸來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城內、城外的人們紛紛前來禮拜,爭睹法師風儀。一時間,聞訊前來觀禮的人們從四麵八方湧來,道路前後左右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不但堵塞了道路,而且還發生了踩踏事故。
麵對已經被過度熱情燃燒得失去理智的民眾,玄奘讓隊伍在一片開闊地停了下來。於是,玄奘一行很快被圍觀的人群包圍了。這時,如果外圍的人群繼續拚命往裏邊擠,局麵必將失控。
就在這時,房玄齡派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慎、長安縣令李乾佑等人來到漕上奉迎,將玄奘護送至長安城朱雀大街的都亭驛安置。一路上,從者若雲。等玄奘進入都亭驛,許多老百姓還是不肯散去,竟然露宿等候。
房玄齡見狀,果斷決定,將原來官方的迎請儀式舉辦成一場由全體長安民眾參與的遊街大會。一方麵向天下百姓和各國使節展示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像與佛舍利,讓數十萬民眾一同為玄奘歡呼;另一方麵,唐太宗即將開始遼東遠征,朝廷需要這樣一次盛大的活動來激勵百姓,振奮民心,展示天朝國威。於是,在他的親自策劃、指揮下,一場盛大儀式將在正月二十五日拉開帷幕。
遊行的主要線路從南至北貫通了整座長安城,長達幾十裏,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全城百姓參與其中。
為了防止發生踩踏事件,官府規定大家隻能在街道兩邊就地焚香、散花、禮拜,不得隨意移動。消息傳開,遊行將經過的道路兩側,人山人海,人們連夜搶占最好的觀看位置。朱雀大街兩邊臨街的二層酒樓、戲院、館舍,更是被達官貴人預訂一空……
二十五日一大早,長安城內外數十萬民眾,在官員、士兵的指揮下,於沿途排列兩旁,恭候從遙遠印度歸來的佛像、經書和高僧。他們每一個人手裏攥著鮮花,捧著檀香,到處歡欣鼓舞,熱鬧非凡。
按照計劃,玄奘將騎一匹白馬,走在整個隊伍中央,接受整座長安城的歡呼,接受數十萬民眾的跪拜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