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西行十九年,終要回大唐(1 / 2)

玄奘在朅槃陀國休整了二十多天,然後加入了一支東行的商隊,沿著塔什庫爾幹河穀向佉沙國行進。這時路況與氣候已經大大好轉,又進入了大唐的勢力範圍,玄奘以為安全了。可是,他躲過了天災卻躲不過人禍——第五天,在經過一處陡峭的山道時,一夥埋伏已久的強盜衝了出來。

同行的商旅拋下貨物,驚恐地登上山崖逃命去了。強盜們直衝玄奘的白象而來!在這天氣寒冷的蔥嶺,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的龐然大物,所以都以為它馱的一定是珍奇異寶。玄奘與弟子們苦苦哀求,說大象背上並無寶物,全是經書與佛像。強盜們豈肯相信,他們拿著刀槍,向白象圍攏過去。白象受驚,慌不擇路,一腳踏空,摔入山澗!玄奘眼睜睜地看著他十幾年來收集的經書瞬間墜入深淵,不見了蹤影……

玄奘師徒不顧個人安危,衝下山澗。大象墜崖時,摔倒在岩石上,因重傷而不能站立,被齊腰深的河水淹死了。大象馱的經書四下散落,有的浸在水裏,有的被衝走了。他們急急忙忙撿拾、查驗,已然遺失了一小部分。

萬幸的是,盜賊們隻是搶掠了一些貨物,沒有傷害性命。等他們呼嘯而去,商人們才慢慢集合起來,清點遺留的貨物。他們用自己的騾馬幫著玄奘馱運經書、佛像,翻越大山口,走了八百多裏,終於走出蔥嶺,來到疏勒國。

本來,玄奘應該從這裏轉向天山北路,經溫宿、屈支到高昌國,踐約為麴文泰與高昌人民講經說法三年。然而,他再次聽消息靈通的商人們說,高昌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也早已不在人世。玄奘不免黯然神傷,他因此改變行程,決定從天山南路回國。

自從戒日王送給他的那頭白象死後,玄奘改用駱駝與馬匹馱運經書與佛像。他們經斫句迦國,再繼續往東南走八百多裏,到瞿薩旦那國的邊境小城勃伽夷。

瞿薩旦那國,即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域古國於闐(處我今新疆境內)。於闐,印度人稱之“屈丹”,自古即為印度、波斯、中國間的貿易途徑,亦為東西文化要衝,是西域諸國中與漢行政區最親善者。

享譽全印度的高僧玄奘,在佛國於闐受到了最誠摯的歡迎。

於闐邊城勃伽夷有眾多的佛教聖跡,玄奘在此拜謁了七天。在此期間,於闐國王聽說大唐高僧玄奘到來的消息,不勝歡喜。他帶領王子、百官,從王都親臨邊界迎接。在禮謁玄奘之後,國王讓太子留下來陪伴玄奘,自己先回都城去做歡迎的準備。兩天後,玄奘在太子的伴隨下來到離都城四十裏的地方。這裏已經搭起了帳篷,大臣們在這裏等候玄奘的到來。玄奘一行在這裏安歇一夜。第二天,國王率領文武百官以及眾多的僧人、居士,擊鼓奏樂,焚香散花,列隊迎請玄奘進城。

玄奘在於闐都城小乘薩婆多寺住了下來。

他在這裏停留,有多方麵的原因。首先,在大象墜入山澗時,又損失了一些經書。對於玄奘這樣的僧人來說,經書比自己的性命還重要,所以他必須想方設法挽回。於是,他派幾個人分別到迦濕彌羅、屈支、疏勒等國,去抄寫那些遺失的經卷。而他和其他人則在於闐等待。

其次,玄奘依然惦記著高昌國,牢記著自己多年前對義兄麴文泰的承諾。若是他從商隊聽說的消息不準確,他可以從於闐到高昌,不算繞遠路。

最後,玄奘選擇在大唐王朝的西部鄰國停下腳步,有著更深層次的緣故。

要知道,當初他是偷渡出境的,朝廷會不會原諒他當年的私自出關?他回國的目的是翻譯佛經、流布佛法,而這需要朝廷的支持。離開故國多年,現在的朝廷對佛教的態度如何?他傾盡心血搜集、不遠萬裏運回的這些佛經,李氏王朝是否在意?會不會束之高閣,任其蟲蛀黴變、風吹雨打去……

近鄉情更怯。玄奘猶豫彷徨,惴惴不安,不敢向東邁出那關鍵的一步——那無形的國界線,對他來說,無異於一道深不見底的鴻溝!

這時,玄奘巧遇了高昌人馬玄智。馬玄智確切地告訴他:唐朝軍隊早已占領高昌,國王麴文泰受驚而死。玄奘是個重情義的人,盡管他早已聽到了這個消息,但他一直不願意相信是真的。而今確切無疑後,他依然感到無比沉痛。當初,在他一生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高昌王的無私幫助,否則,或許就沒有他的今天。而且,這十多年來,照顧他飲食起居的弟子,一直是麴文泰為他剃度的高昌僧人。他唯一能報答義兄的,就是讓高昌國的民眾受益於他西行求法的成果。但是現在一切都晚了,完了。回國時,他放棄比北方陸路安全、快速的海路,不遠萬裏地繞道而行,得到的卻是這樣一個傷心的結果……

淚雨落盡泣無盡,更向心靈深處泣。

玄奘心中百感交集。因為,發動消滅高昌國戰爭的人,恰恰是他十分渴望拜謁並得到其支持的唐太宗李世民。如果說,出國之前的玄奘刻意保持著一個煙霞僧人的清高,盡量不與官方往來,現在,經過了與高昌王、葉護可汗、鳩摩羅王、戒日王的交往,他已經懂得了佛教與政治的關係。正如幾百年前道安大師所言:“不依國主,佛法難立。”佛教的發展、佛法的弘揚、佛經的翻譯,都離不開朝廷的支持。玄奘靈機一動,決定投石問路:他將自己十多年來周遊西域、求學印度的經過,向朝廷作一概略的報告,請隨商旅到長安的馬玄智奉表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