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西行十九年,終要回大唐(2 / 2)

在報告中,玄奘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探試唐太宗李世民的態度,說明自己當初違反禁令私自出關是為了西行取經;其二,表明自己不顧身命、冒死求法的意誌十分堅定,弘揚佛法的使命不可改變;第三,表示了自己對祖國的忠誠,對唐太宗的敬仰。玄奘將自己克服重重險阻、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都歸功於大唐天威,同時他自己也時刻不忘“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恩”,讓西域上百個國家的朝野,從他的身上看到中華民族的精神與風貌。並表明自己之所以滯留境外,是因為馱經的大象死了,不得不向祖國求援。

在等待唐太宗李世民回信的同時,玄奘應當地人的請求,為他們開講《瑜伽師地論》、《對法論》、《俱舍論》、《攝大乘論》等四部大論。這一講,就是七八個月時間,每次都有王公貴族與僧俗等一千多人聆聽。

等他講經功德圓滿,剛好唐太宗的回信也到了。在信裏,唐太宗對玄奘當年偷渡出關之事隻字不提,非常急切地盼望著與他相見,還讓他把隨行通曉梵文佛經的僧人全都帶上,同時命令沿途各地護送,並派出官員在敦煌迎接,表示了極為熱誠的歡迎態度。

原來,唐太宗對印度、對玄奘並不陌生。當初玄奘在會見戒日王時,熱情洋溢地讚揚了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引發了戒日王對大唐帝國的仰慕之情。當即派使臣帶著國書與珍貴禮物出使大唐,並於第二年到達長安。大唐朝廷從李世民到各級官員,都對這個印度使團的到訪感到極其意外——兩國之間的距離極其遙遠,之前更沒有任何交往。細問之下才知道,將中印兩大古國聯絡起來的,是一個名叫“玄奘”的中國僧人。他獨自一人穿過茫茫戈壁,翻越巍巍雪山,不遠萬裏從中土去印度,他在五印度遊學十多年,遍訪高僧,終於融貫大小二乘,集佛法之大成,成為繼戒賢、勝軍之後的佛學最高峰。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以高深的佛教修為、出類拔萃的辯技成為五印度最受人崇敬的高僧,而且品格高潔,處處以身為大唐之僧而自豪,遊學講經之餘,時時不忘傳揚故國。

會見戒日王特使的那天,唐太宗格外高興,不但賞賜了使臣大量財物,而且派雲騎尉梁懷璥隨他回訪摩揭陀國。在其後的歡迎宴席上,大唐君臣紛紛打聽玄奘在印度的各種逸聞趣事。試想,連戒日王都對玄奘佩服得五體投地,那使臣對他更是崇敬萬分,所以在其繪聲繪色的講述中,玄奘那傳奇經曆更富傳奇色彩。

玄奘這個高僧的名字,就是從那時起,深深刻印在大唐君臣的心目之中。

而今,那位在印度取得空前成就的高僧終於歸來了。李世民這位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不但有著天空一樣遼闊的胸襟,而且有著大海一樣開放的心態,所以在唐太宗眼裏,玄奘不但不是什麼叛逃者,儼然就是一位文明的使者。

唐太宗的回信,讓玄奘驚喜萬分。他走出寺院,來到一座高高的山岡之上,向著東方深情凝望。

東方,曆代祖先埋骨的地方;

東方,他流過血淚也撒過歡笑的地方;

東方,他這些年來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

歸來吧,歸來吧!故國的遊子……

第二天,玄奘就辭別於闐國王,踏上了令人激動的東歸之旅。國王派出得力人手,一直護送玄奘到大唐地界。

在於闐國的向導帶領下,玄奘一行走了整整兩個月,穿越了規模比他獨自穿越的莫賀延磧大得多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最終到達敦煌。

遠遠望見那鬱鬱蔥蔥的綠洲,玄奘心中激動不已,熱淚從眼眶之中慢慢流了下來……

這綠洲,代表了艱難之路的結束,他總算沒有變成沙漠之中的一堆白骨,成為異鄉的孤魂野鬼。這綠洲,是他的祖國——大唐的國土!風雨十九年,坎坷數萬裏,他終於回來了!從此,他不再是他鄉異客,不再是外國人,他回家了,可以說自己的語言了!

官方早已派人在此恭候玄奘。到達敦煌後,玄奘立刻上表,報告自己的行程。當時,唐太宗李世民正在洛陽,準備禦駕東征。見到玄奘的表後,便敕命留守長安的房玄齡負責迎接。玄奘沒在沙洲停留幾天,當他得知唐太宗將要親征遼東討伐高句麗,唯恐來不及見駕,於是兼程趕路,晝夜並進,向帝都長安疾行。

很快,玄奘一行的身影出現在了京城近郊的漕上。這一天,乃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正月二十四日。此時,距離玄奘離開長安西行,首尾一十九年。

天竺昔遊遍,想一路風聲雨聲驚雷聲,聲聲皆空;

長安今在望,看四野山色水色鄉土色,色色都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