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盜們聽了,大眼瞪小眼,茫然不知所措了。多年來,他們過的是刀口舔血的日子,所有人都把他們視作泯滅人性、喪盡天良的洪水猛獸,何曾有人把他們當人看?而今,一個從大唐來的和尚居然說他們是正常人!其中一個強盜感動得當場痛哭起來。剩下的四個人也將鋼刀收了起來,說道:“難得法師如此虔誠,為了拜佛不惜身命。既然這樣,我們兄弟就護送你前去吧。”
本來是劫道的匪類,現在搖身一變,成了玄奘的護衛。有他們開道,一路自然是鳥語花香,泉水淙淙,山水猶如天然畫卷,移步換景,美不勝收。前麵,一道百丈懸崖巍巍矗立,上接晴天,下臨深澗。一條瀑布飛流而下,瀉入山澗之中。東岸石壁上有一個天然石窟,洞口正對著那瀑布。這就是佛影長存的龍窟了。
玄奘站在洞口往裏麵一望,幽深的洞窟之內黑咕隆咚,什麼也看不見。老人說:“法師可一直向裏去,大約走五十步,就能觸到石洞最底部的岩壁了。你退後幾步,再向洞底看去。若是有福報的人,便可以看見佛影了。但是,大多數人沒有那福氣。究竟看見看不見,就看你的法緣了。”
洞內陰暗潮濕,隻能小心翼翼摸索前行。玄奘在一片漆黑中走了五十步,果然觸摸到了洞底。他後退幾步,整理整理袈裟,跪下禮拜。他一邊念誦釋迦牟尼佛聖號,一邊拜了一百零八拜,然而向石壁看去。眼前依然是一片墨黑,一無所見。
想到自己不遠萬裏而來,卻因業障深重,佛祖不肯現影,玄奘心頭一酸,悲從中來,不禁淚流滿麵。他誠心懺悔自己的罪業,然後繼續虔誠念佛跪拜。又是一百零八拜之後,山洞的石壁上終於出現了一片缽盂大小的神奇光暈。
玄奘大喜過望。然而,那不過是一瞬,光暈一閃而逝。見此情形,玄奘跪下發誓說:“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我玄奘從東土長安而來,若不見世尊身影,決不走出洞窟。”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接連禮拜了兩百多次之後,眼前忽然一片大光明。洞底的石壁上,雲開霧散,出現了佛的影像,連赤黃色的袈裟也異常清楚。隻是蓮花寶座以下,稍覺模糊。在佛影的左右及背後,還有菩薩、聖僧圍繞,依次出現……
玄奘驚喜萬分,高聲招呼洞外麵的老人和五個強盜進來燒香禮拜。可是,等這六個人舉著火把進來的時候,佛影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玄奘立刻想到是火光蓋住了佛影,趕緊讓他們把火熄滅,然後再次叩頭念佛。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佛影終於再次出現了。不過,後來的六個人中,五個人得見,隻有一人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玄奘焚香散花,禮拜已畢,佛影方才不見。
從洞窟出來,同來的幾人莫不歡喜雀躍,大家歎未曾有,都說這是大唐高僧的一片赤誠之心,才感召得佛影出現。那五個強盜更是深感慚愧,一起在玄奘麵前跪了下來,發心皈依佛教,並請求玄奘給他們授了五戒。
玄奘追上同伴,走了五百多裏山路,到達犍陀羅國。
犍陀羅意為“香花之國”,東臨印度河,乃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其都城布路沙布邏(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是佛教聖地之一。但玄奘到來之時,這裏的佛教已經衰落了,寺宇大半荒蕪,隻留下許多遺跡讓人感懷憑吊。
犍陀羅以及周圍的聖跡實在太多了。玄奘一路參觀禮拜,所經大塔大寺,都要將高昌王、葉護可汗所施的金銀、綾絹、衣服等物拿出來,一一供養。這些古跡,不但見證了這個地方佛教最為昌盛的時代,也記錄一大批佛教修行者為了追求真理而獻身的動人故事。在這樣一個充滿歲月滄桑與厚重人文氣息的地方,玄奘駐足良久,感慨良多。
殘垣默默曆風雨,孤塔依依帶斜陽。
衰草淒淒人去也,猿嘯聲聲古道長。
玄奘學法的目的地,是中印度的那爛陀寺。按照最近的路線圖,他本應該直接往東南方向前進。可是,玄奘是一個思維縝密、行事嚴謹、虛懷若穀的偉大學問家。他在西行之前,就已經定下了學問百家、博采眾長、兼收並蓄、融會貫通的方針。為了走訪名師,廣交博遊,他下決心要周遊五印度。古來,迦濕彌羅就是北印度的佛學中心,佛教遺跡眾多,而且是第四次結集(①即由佛教徒集會,對佛陀學說進行會誦,經過討論、甄別、審核,最後用文字確定下來,成為經典。佛教史上先後共有四次結集。)的所在地。因此,他決定先到北印度,然後再輾轉到中印度。行走千餘裏,玄奘一行終於來到了迦濕彌羅國。人的名,樹的影。玄奘一路西行,離印度越來越近,名氣也越來越大。他們一行剛剛到達迦濕彌羅國的邊境要塞石門,國王杜拉巴瓦爾達納便派遣自己的親弟弟帶了車馬儀仗,前來迎接。他們溯印度河一條支流而上,沿途千岩競秀,萬壑爭流,古樹參天,香花遍地。迦濕彌羅佛教十分興盛,沿途寺院眾多。玄奘遍訪諸寺,一一禮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