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近王城,在一個名叫達摩舍羅的地方,玄奘看到前方彩旗招展,鼓樂齊鳴——原來,國王親率大臣、高僧等一千多人在此,要舉行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成千上萬的人們手持鮮花,等候在大道旁,玄奘一到,大家就開始撒花供養。國王請玄奘坐上一頭大象,大家簇擁著這位大唐高僧浩浩蕩蕩地向王城進發。
王城之內,更是萬人空巷。百姓們扶老攜幼,擠滿了街道兩旁,爭相一睹這位中國高僧的神采。玄奘所到之處,香花飄灑,香煙氤氳,宛若盛大節日一樣熱鬧。
進城之後,玄奘住在闍耶因陀羅寺。第二天,國王杜拉巴瓦爾達納派人來請玄奘入宮供養,當地高僧數十人出席作陪。國王筵席,自然十分豐盛。依照佛教應供的傳統,宴畢,要請學問最好的高僧講經說法。正應了那句老話: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國王便請來自大唐的高僧玄奘升座說法,並請本國的高僧們與之辯論。於是,賓主之間你來我往,問得刁鑽,答得巧妙,可謂花團錦簇,異彩紛呈。聽講的人無不歡欣鼓舞,陶醉其中。國王大喜,頻頻鼓掌叫好。
翌日,國王親自來會見玄奘,問他有何打算。玄奘說自己久仰迦濕彌羅大名,要在這裏長期停留,修學佛法。他停留在此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抄寫經文。
於是,杜拉巴瓦爾達納國王欣然派給他二十位抄經能手,專門抄寫中國沒有的佛教經典。一切文書紙墨等費用都由國家供給。另外,國王還為玄奘配備了五個傭人,照顧他的生活。
從此,玄奘有了梵文經藏,為他的學習鑽研提供了方便。與此同時,他開始向當地著名高僧僧稱虛心請教。僧稱老和尚已經七十多歲了,體力已衰,精力不足,本來已經不教授弟子了。但他見到玄奘求法心切,不遠萬裏而來,便不辭辛勞,傾囊相授。他每天上午講《俱舍論》,下午講《順正理論》,前半夜講《因明》、《聲明》。可以說,老和尚拿出了自己畢生的修為,孜孜以授,誨人不倦。玄奘也聽得格外用心,如饑似渴,聚精會神。他在中國之時,已經打下了堅實的佛學基礎,所以領會得很快,往往能舉一反三,洞悉幽微。僧稱老和尚對他的才學、悟性都十分賞識,對一同聽講的那些人說:“這位大唐僧人年紀雖輕,但學養深厚,器量宏偉,聰慧敏捷,智力高超。你們之中,恐怕沒有人能趕得上他。他意誌如此堅定,道心如此堅固,將來一定可以繼承世親兄弟的遺風,弘揚大法。”
那些迦濕彌羅國的高僧聽了以後,心中不服。他們大都是參學多年的優秀僧才,在本國罕有對手。他們各展所長,紛紛向玄奘詰難。玄奘為人很謙和,但唯獨在佛法上當仁不讓。他舌戰群僧,氣定神閑,酬對應答無一不恰到好處。經過這一番較量,那些僧人心悅誠服。從此,大唐高僧玄奘的名聲傳遍了北印度。
玄奘在迦濕彌羅參學了一年多時間,直至第二年(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秋天,他才重新起程,向中印度進發。
這一年多,對於30歲——而立之年——的玄奘來說,非常重要。他不但係統學習了佛學知識,而且梵文大有進步,對印度語言也能運用自如。這為他日後前往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深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