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老和尚尊號?”
一旁跟隨的侍者趕緊說:“我師父上慧下威,乃清應寺住持。”
“噢,原來是慧威大師。”玄奘向孝達打聽過沿途的情況,知道慧威乃涼州一帶的佛門領袖,趕緊深深鞠了一躬,說道:“慧威大師名滿河西,學僧也早有耳聞。”
兩人雖然年紀相差許多,但一見如故,把臂歡顏,倍感親切。慧威老和尚請玄奘移單清應寺,並讓他在寺中為涼州道俗講經說法。玄奘在佛教義林遊學多年,善於辨析義理,應機領會,獨具神解。因而,他在台上講得妙語連珠,座下僧俗聽得心花怒放。盛況空前的講經法事,轟動了整座涼州城。
在玄奘的聽眾之中,有很大一批人是來自西域各國的商人。這些富商紛紛解囊,布施給玄奘大量金銀珠寶。玄奘留下一些盤纏,將絕大部分用來燃燈供佛,轉而布施給涼州諸寺。同時,他在講經之餘,也向這些商人打探西域各國的地理氣候、風俗語言等情況。自然,他西行取經的想法,也就成了公開的秘密。那些商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分別向他們的君王宣揚玄奘的德行學養,並報告了他意欲西行求法,將經國境的消息。因此在玄奘西行之前,西域諸國早已知道了他的大名。各國的君王大多信奉佛教,聽了都很歡喜,紛紛準備迎接玄奘的到來。
有一利,必有一弊。玄奘西行的情報,也傳遞到了涼州都督李大亮的耳裏:“有僧玄奘從長安來,欲向西國,不知何意。”
——這句話實際上是在暗示,玄奘很有可能是間諜,意圖帶著情報出去。
在這邊關風雲急劇變幻的特殊時期,作為涼州最高軍政長官的李大亮,不敢掉以輕心,立刻著手調查玄奘的來曆。經過一番排摸,李大亮發現玄奘的的確確是一位名揚京師的高僧,不太像奸細。但是,在這大戰一觸即發的敏感時期,他不肯放過任何蛛絲馬跡,於是派人把玄奘請來,他要當麵察言觀色。
當玄奘活生生地出現在李大亮麵前時,不知為什麼,李大亮立刻感到了一種安詳的清涼。是因為他明淨靈透的眸子,還是他從容不迫的神情?李大亮說不出來,但戎馬多年的他可以肯定,這玄奘絕對不是細作。因為,作奸犯科、心懷鬼胎的人絕對沒有玄奘身上的這種叫人感到寧靜的魅力。然而,他嘴上還是問道:“法師到涼州近一個多月了吧?不知你為什麼從繁華的京師來到這窮僻的邊地?這裏除了大漠黃沙與遍地狼煙,實在沒什麼可看的。”
事到如今,玄奘知道這位膽大心細的督帥早已摸清了自己的底細,所以他毫不隱瞞地說:“學僧計劃要到天竺取經,探求佛法真諦,因而來到涼州。”
李大亮不動聲色地追問:“從涼州出關,除了必須持有朝廷頒發的過所,還得有通關文牒。法師你……”
玄奘坦然說道:“學僧求法心切,匆忙上路,確實沒有過所。”
聽他實話實說,李大亮更加放心了。但他還是有些疑惑:“就你孤身一人,也敢前往幾萬裏之外的天竺?”
“就學僧一個人,而且原來身無分文。”玄奘說。他隨即又補充道:“學僧之所以在您這裏停頓下來,一則要結一些善緣,籌備一些盤纏。二來想找合適的時機,請督帥網開一麵,放我西去。”
李大亮是一代梟雄,見慣長河落日、大漠狼煙的蒼涼悲壯,但還是為玄奘萬裏孤征的壯舉所感動。然而,他無論如何也不會違背朝廷禁邊令,放他西行。他故意板起麵孔,口氣十分堅定地說:“朝廷明令,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出境。法師沒有過所,是斷然出不去的。所以,你還是盡快回長安吧。”
玄奘知道,作為戍邊統帥的李大亮不會因私廢公,也就無法得到他的同意。於是,玄奘便默默退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