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被當做間諜,玄奘偷渡玉門關(2)(1 / 3)

被涼州最高軍政長官當麵勒令返京,絕非兒戲。玄奘遇到了西行路上的第一道難關:如果遵命回京,西天取經的誓願就要落空,很可能因此而抱憾終生;若要私自西行,一旦被發現,將要麵臨官方追捕的危險!在這人煙稀少的河西走廊,一個外來之人很難逃脫。一旦被抓,不但會受到判刑坐牢的嚴厲懲罰,還會因此而身敗名裂。

兩難之中的玄奘沒有動搖退卻,他的性格使得他不會與李大亮直接對抗,而是選擇了暫時的妥協,長久的堅持:玄奘減少了講經的頻率,很少在涼州大街上公開露麵,還到涼州城外的白靈寺住了四天,好像是要在附近遊玩一番,然後回京一樣。但私下,他悄悄做著準備,等待時機潛出涼州邊關。

玄奘的心思如何能瞞得住見多識廣的慧威老和尚?他被玄奘精妙的佛學見地與高尚的僧格打動,更被這個不畏犧牲、孤身求法的年輕僧人的恒誌所感動,所以他決定幫助玄奘,以成人之美。他悄悄派了兩個徒弟,慧琳與道整,讓他們護送人生地不熟的玄奘去邊境。

或許是眼下涼州正處在緊張的備戰狀態,軍務太過繁忙,或許是看到玄奘還算老實聽話,涼州都督李大亮漸漸放鬆了對玄奘的監管。玄奘在慧威老和尚的掩護下,終於找到了潛出涼州的機會。

十月上旬的一個深夜,玄奘他們三人在慧威老和尚的引導下,從鄉村小路繞過關卡,走出涼州城。在城西一道小橋上,玄奘攔住慧威老和尚,不讓他老人家再往前送了:“大師,夜深了,您留步吧。”

都是出家人,不需要婆婆媽媽的。慧威老和尚說道:“送君千裏,終有一別。那我就看著你上路吧。玄奘,等你取經回來路過涼州,若是老衲尚在人間,我們再把臂暢談!”

玄奘使勁點點頭,眼中的熱淚奪眶而出。他與慧琳、道整走了老遠,回頭望去,慧威老和尚依然站立在橋頭,默默目送著他們漸漸遠去。淚水再次模糊了玄奘的視線……

私自出境,當然是一件嚴重犯法的事情。玄奘可以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萬一被官兵發現、抓回,必將會連累慧威老和尚。因而,他們三人白天不敢公然就道,隻能風餐露宿,晝伏夜行。最光明、最偉大的事業,竟然不得不以這種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形式進行。人有病,天知否?

行行複行行,不一日,他們穿甘州(今甘肅張掖),過肅州(今甘肅酒泉),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瓜州是當時唐朝最西邊的一座邊境城鎮,西南連通敦煌,西北緊鄰玉門關,南枕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北帶一望無際的蒼茫大漠。瓜州刺史獨孤達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一向敬重佛法。而且,獨孤達與慧威老和尚相熟,看過慧琳與道整呈給他的信之後,知道玄奘是名揚長安的高僧,對他極其恭敬。

其實,獨孤達心中明鏡似的,知道玄奘沒有過所。但同時他也很清楚,玄奘西行是為了求法,隻會有益於社稷而絕對不會損害國家利益。所以,他決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留難於他。

玄奘在瓜州阿育王寺掛單住下,道整早就想到莫高窟朝聖,所以住了一個晚上就去了敦煌。慧琳很想跟隨玄奘繼續走下去,但玄奘見他年紀尚小,身體又很單薄,怕他行不得遠路,就打發他回了涼州。

第三日,玄奘到州府拜會刺史獨孤達。寒暄之後,玄奘向他打聽前往西域的路線。鎮守瓜州多年的獨孤達,不但掌握著大量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情報,而且對其自然、地理、交通也了如指掌。他把西行的路線向玄奘作了詳細介紹。

古來,從瓜州前往西域,有南北兩條道路。“其實,南北二道也就是圍繞著大戈壁、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北緣行進。”獨孤達道,“眼下,南道比較艱險,不大好走。而北道相對安全一些,故而商旅隊伍大多走北道。”

玄奘說:“哦,既然如此,那我也走北道吧。”

獨孤達卻搖搖頭:“不管是南道、北道,對你都不合適。”

玄奘大惑不解:“為什麼商人走得,我卻走不得?”

“西域各國,都特別歡迎商旅。因為他們的穿梭往來,溝通有無,調劑餘缺,給沿途各國帶來豐厚的財富與稅收。而你是個佛教僧人,必須要考慮沿途各國的政治情況與民眾信仰。現在,蔥嶺以西的廣大地區都被強大的西突厥所征服,而突厥信仰的是拜火教。試想,你一個佛教僧人,若無西突厥王庭的特許,如何能在民情複雜的西域各國安全、順利地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