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眼含熱淚,神情莊嚴,鄭重地點點頭。
靜藏法師對弟子道刪說:“道刪,請幫我沐浴更衣。”
道刪年輕,沒明白他的真實意圖,不安地問:“師父,您身體這般虛弱,洗澡、換衣裳折騰一番,病痛豈不加劇了?您吃得消嗎?”
靜藏法師一笑:“老僧畢竟修過禪定,身體上的病痛能奈我何?安詳舍報的把握我還是有的。”
靜藏法師沐浴更衣之後,跏趺而坐,泊然而逝。
靜藏法師圓寂後,玄奘要西行求法的事情正式傳揚開來。不但道刪要追隨玄奘去完成師父的遺願,而且長安城內外一些誌向高遠的年輕僧人紛紛前來,要與他結伴同行。
經過綜合考慮,玄奘與七八個誌同道合的僧人向官府提出了到天竺取經的申請。此時,朝廷剛剛頒布了封鎖邊關的“禁邊令”,嚴格限製國內的百姓與商人出境。若想出關,必須提前申請,拿到朝廷頒發的“過所”與“通關文牒”,即護照和通行證,才能順利離境。
可是,申請過所的程序十分繁瑣。過所上需要詳細注明因何事到何處去,攜帶何物、幾頭牲畜……而且申請過程中,還要由有一定社會地位、一定威望的人來擔保,以保證申請人身份合法,沒有逃避稅賦兵役,出關後也能如期返回,所攜帶的物品來源合法……之後還需要通過層層審批。
為了給玄奘、道刪他們擔保,大覺寺住持道嶽老和尚請來慈悲寺住持玄會與原扶溝(今屬河南)令李師政,與自己聯名具保。
李師政,乃唐代著名居士,也是護法大師法琳的俗家弟子。
這是李師政第一次見到玄奘:“老夫早已聽聞過法師的大名。沒想到,譽滿長安的玄奘,竟然如此年輕!”
玄奘道:“老居士過獎了。學僧拜讀過您的《內德論》,洋洋一萬二千餘言,說理透徹,為維護正法貢獻良多。”
李師政卻搖搖頭,謙虛地說道:“老夫聽說玄奘法師要去西天取經,倍感欣慰。但願你能求得上乘妙法,充分展示佛法的獨特魅力,造福華夏。”
“學僧一定不辜負老居士的熱望,爭取早日成行。”
這時,玄會和尚關切地問:“玄奘、道刪,你們可真的準備好了?要知道,西行之路遙遠且危險,特別要穿過千裏茫茫的大沙漠,翻越高聳入雲的冰峰雪山,險阻萬重,九死一生!”
玄奘說:“困難再多,危險再大,也擋不住我們求法的決心。再說,兩百多年前法顯大師已經走過這條取經之路,雖經曆了千辛萬苦,但最終到達了天竺。前輩能完成的壯舉,我們沒有理由退縮。”
道刪頷首稱是:“有這些前輩們做榜樣,我們一定能有所作為。”
玄奘神情肅穆地補充說:“同時,我們也做好了隨時隨地犧牲的準備。一旦踏上征途,就算丟掉性命也絕不退縮。”
玄奘的話,絕不是危言聳聽。中國和天竺之間,有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阻隔,在交通不發達的一千多年前,人們如果走陸路到天竺去,隻好繞一個大大的圈子: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穿越大戈壁,向西越過蔥嶺,進入中亞細亞,再由興都庫什山脈的缺口,到達北印度的旁遮普。這條數萬裏之遙的求法之路,危機四伏,艱險萬分,最終生還的可能性極低。從公元3世紀至8世紀,中國西行的求法僧約一百七十多人,最終平安回來的僅有四十二位——隻占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