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官府拒絕讓玄奘西行(3 / 3)

然而,玄奘他們的熱情洋溢、熱血澎湃,卻碰到了一堵冷若冰霜且不可逾越的高牆:他們前往天竺的出關申請沒有得到官府的準許。既然朝廷已經頒布“禁約百姓,不許出番”的法令,所以在相關官員看來,玄奘等人乃是明知故犯,有意挑戰朝廷的權威,所以幹脆利索地批示道:不許!

古來,出家僧人最守規矩,看到官府不批過所,其他人都知難而退,放棄了西行計劃。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可是,世界上也總有一些不合時宜的人。無疑,玄奘就是這樣的人,一頭撞了南牆仍不死心。他實在不明白:為什麼有的商人順利拿到了過所,而他的求法申請卻得不到批準?於是,他再次鄭重其事地上表請求。

然而,玄奘連續兩次上表,宛若泥牛入海,杳無音訊。

玄奘一直等到第二年春天,朝廷仍沒有頒給他過所,卻賜給了他一個絕大多數僧人夢寐以求的寶座: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大莊嚴寺住持慧因大師病逝,宰相蕭瑀向朝廷提議,請玄奘出任住持。

大莊嚴寺乃是長安最大、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其住持一直由全國聞名的高僧擔任,在佛教界有著崇高的地位。年僅二十八歲的玄奘,能出任這樣一座名聲顯赫的皇寺住持,可謂空前絕後,古今罕有。一方麵,這說明玄奘的修為學識、名望道德出類拔萃,得到了皇家的肯定與認可;另一方麵,作為皇家大寺的住持,代表著玄奘正式步入了全國頂級高僧之列。因此,這既是一項名利雙收、出人頭地、風光無限的巨大榮耀,也是一個充分展示才能的巨大舞台。他完全可以借此“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為佛教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而名垂青史。

那天,蕭瑀將玄奘召進官邸,略微寒暄之後,將自己的提議、朝廷的意思提前告訴了他。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玄奘一口回絕了他的美意。態度之堅決,神情之斷然,絲毫沒有謙遜的成分。雖然皇家寺院住持的光環耀人眼目,萬人敬仰,但玄奘誌不在此。為了西行求法,他輕易地放棄了這個他人夢寐以求的大好機會。

玄奘誌存高遠,為自己設定了一個常人難以企及的目標。同時,他也非常清楚,自己選擇了一條艱難坎坷、充滿未知的人生之路。他將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籌碼,踐行信仰的探索。

玄奘不改初衷,雖然隻剩一人,他仍然決定等待時機,獨自一人前往天竺。

玄奘並不是熱情如火的冒險家,也不是力挽狂瀾的英雄,反而,他的性格天生柔弱,甚至有些怯懦。他之所以獨自一人也要西行求法,一方麵是虔誠信仰所激發出的莊嚴使命,另一方麵則是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神聖責任。這種使命與責任,使得他從柔弱變得無比堅韌,百折而不撓。此時的他就像小溪之水,哪怕是迂回徘徊,千繞百轉,也一定要衝破關山阻隔,奔流向海。

因而,他一邊跟那些暫居長安的西域各國僧人學習語言,向那些來往於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打探路途;一邊設想出種種困境鍛煉身體,錘煉意誌,考驗心理。西路艱險,以人跡罕至、饑寒交迫的雪山與酷熱焦渴的沙漠為最,於是,玄奘就尋找相似的惡劣環境,進行生存模擬訓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