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小抄經手,十三歲破格為僧(3 / 3)

“正好,我也是這麼想的。”長捷法師道。隨後,兄弟兩人收拾行囊,第二天便離開了洛陽。

出了城,他們兩人跟隨逃難的人群向西走去。玄奘看到,經過多次戰火焚燒、流寇搶掠、盜匪洗劫的中原大地,斷壁殘垣,凋零破敗,廢墟千裏,餓殍遍野。從洛陽到長安,一路上十村九空,好不容易逃出城的人們根本乞討不到任何食物,連路邊的樹皮、草根都被前麵的流民扒光了。許多人走著走著,便無聲無息地委靡倒地,停止了呼吸。人們將這樣餓死的逃荒者稱為“路倒”。

人們司空見慣,已經麻木了,而且也沒有力氣埋葬這些路倒。等人群走遠,那些潛伏在廢墟中同樣餓紅眼的野狗便蜂擁而來……

更殘酷的是,許是受了野狗的啟發,實在找不到食物的逃難者,也開始偷偷割下死屍身上的皮肉,悄悄吞食。甚至,人們開始易子而食,並且將那些交換來或買來準備殺死吃掉的人,稱為“菜人”——真正的行屍走肉!

玄奘心如刀絞,又無可奈何,麵對這慘絕人寰的場景,卻沒有任何辦法。這種人命如草芥的悲慘景象,像魔爪一樣緊緊攥住了他的心,夢魘一樣籠罩著他的靈魂。那種欲哭無淚、無能為力的感觸,甚至比他幼年喪母、少年喪父的悲痛還要刻骨銘心。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他開始不斷思考人生的真正價值與終極意義。世界上每一個人都必然麵臨生老病死。無論多麼聰明的人,也無法避開生死;無論多麼愚蠢的人,也不會忘掉生死;無論多麼強勢的人,也擺脫不開生死。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拋下太子之位出家的。也正是因為他老人家在菩提樹下悟透了這個問題,才成為了佛陀。因此,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都是為了讓人們了生脫死。也就是從這時起,玄奘下定決心,一定要窮盡佛典,從中領悟到生命的真相,擺脫輪回,步入解脫。帶著這樣的宏大誓願,玄奘與二哥長捷法師忍饑挨餓,終於堅持到了長安,在大莊嚴寺住下了。可是,等他們在大莊嚴寺掛單一段日子後,大失所望。原來,唐王朝剛剛建立,全國割據勢力林立,李淵、李世民父子正在忙著四處用兵爭奪天下,沒有時間與財力恢複人文,更沒有工夫關心佛學。偌大的一座長安古城,居然沒有一處開講佛經的場所。而且,由於戰亂蹂躪,長安原來收藏的佛學經典大都散失、損毀,遠遠比不上洛陽。玄奘雖然不用再餓肚子,但他的本意是來長安求師問道的。要知道,對於視佛法為生命的玄奘來說,無佛法可學就等於中斷了慧命(①修行人把智慧當做生命。),遠遠比饑餓更加難以忍受。此時,他不禁懷念起洛陽學法的美好時光。

隋末國亂,唯有巴蜀受影響較小,秩序安定,經濟富庶,所以洛陽的許多名僧轉而遊往四川,而能知佛法的人大都集中在成都。原來在長安的佛教學者,也都在戰亂中離開長安,到了蜀中。可以說,成都已取代洛陽,成為了當時全國佛學研究、佛教傳播的中心。

於是玄奘又與兄長商量說:“這裏沒有學法的道場,你我形同虛度時光。不如也追隨那些高僧入蜀去,到那裏參訪名師。”長捷

法師關切地問:“自從洛陽陷入兵禍以來,我們長期食不果腹,身體極為虛弱。而今剛剛吃了幾天飽飯,體力尚未恢複。此去四川,千裏迢迢,你能吃得消嗎?”

“沒事。我走得動。”玄奘拍拍自己尚不豐滿的胸脯。長捷法師猶豫說:“古人雲,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玄奘說:“父母給了我們兩隻腳,為的就是用它來行走天下。蜀道再難,不是也有人走嘛!”

於是兄弟兩人又從長安出發,經過子午穀,越過秦嶺天險,入四川受業。

那一年,玄奘十九歲。從此,“十九”在玄奘生命之中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數字,似乎熔鑄著他命運的全部密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