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陳禕十歲那年,家中連遭不幸:先是三哥陳佑夭折在十二歲生日之前,隨後父親陳慧也病倒了。
陳家第三子陳佑長得白白淨淨,眉清目秀,聰明伶俐,甚是可愛。然而,他從一生下來就多災多難,怪疾纏身,弱不禁風。一年四季,他春天病懨懨,秋季體乏乏,夏受不得潮,冬經不得寒。三天一小病,五日一大病,三裏五鄉的醫生幾乎都給他看過病、開過藥。他整個人就像一隻藥罐子似的,灌進去的藥比吃下去的飯都要多。
家中想盡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仍無力回天,陳佑還是早亡了。
不知是三子的歸天讓陳慧傷心不已,還是多年的抑鬱不得誌令他苦悶成疾,不久他也患了病,且醫藥無效,很快便臥床不起。
父親的病極為痛苦,雖然他意誌堅強,一直在強忍著沒發出呻吟聲。但那種被極大疼痛蹂躪著的神態,那與病魔極力抗爭的神情,卻無論如何也掩飾不住。父親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陳禕可以說是心如刀絞,但他卻無法以身替代。眼睜睜地看著父親一天不如一天,生命在一刻不停地流逝,他很想將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斷地注入父親體內,哪怕自己最終因生命之泉枯竭而死,他也在所不惜!可這不過是幻想,就算是天王老子也做不到。
這種麵對自己親人的災病而無所作為、無能為力的挫敗感,讓陳禕痛不欲生,深切感受到了一種無奈。人的生命、人的能力,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麵前,居然是這樣的無力、這樣的蒼白!
落花流水春去也,冷月秋霜共添悲。
母親去世時那種生死離別的痛楚,再次齧咬、咀嚼、撕裂著他的心肺。那種無法擺脫的不祥陰影,再次籠罩在他的頭頂,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三哥的夭亡,父親的重病,再加上母親的過早離世,人的生老病死,生命的脆弱無常,逼迫著他不得不思考許多問題:
父親飽讀詩書,學貫古今,滿腹儒學經典,胸懷經世濟民大誌,然而卻生不逢時,雄心才華難以施展,不得不早早退隱鄉野,抑鬱終生。時也?命也?同樣生在殷實之家,長在書香門第,三哥陳佑則命運多蹇,災難不斷。天生體弱多病的他,在其暫短的一生中,沒有享受過正常兒童的天真快樂,卻飽嚐了人生的痛苦與磨難。這一切是天生注定,還是命運捉弄?還有母親,她是那樣勤勉,那樣和藹,那樣善良。丈夫在外為官,是母親支撐著整個家庭,養育了五個孩子,卻為什麼會英年早逝?難道冥冥之中的上蒼,是如此的善惡不分、忠奸不辨,又是如此的無情無義?
陳禕百思不得其解,陷入與他小小年紀很不相稱的苦悶彷徨之中。
父親的病一天重似一天,姐姐的出嫁衝喜,無濟於事;二哥長捷法師從洛陽請來的名醫,也束手無策——病入膏肓了,任是神仙也無法令其起死回生。終於在一天深夜子時,在長捷法師的誦經聲中,陳慧闔然歸西——南無阿彌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哆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悉眈婆毗阿彌利哆毗迦蘭諦阿彌利哆毗迦蘭哆伽彌膩伽伽那枳多迦棣娑婆訶……
長捷法師誦的是《往生咒》,全名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誦持時作十四句,在舉行葬儀時,為祈願亡者往生而誦。佛教咒語乃梵文原音,讀起來很是拗口,也很難記憶。奇怪的是,陳禕僅僅聽二哥念誦了一遍,就能完完整整地背誦下來。為了超度父親,他廢寢忘食,在靈柩前一遍又一遍地念誦著這神秘而又神奇的語言……自從陳慧辭官回家後,因為沒了俸祿,陳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就沒了著落。陳慧雖然滿腹錦繡,卻不諳耕種,不懂經營,隻能坐吃山空。再加上三子陳佑長年患病,以及父親陳慧的病、葬花費,本來還算殷實的家底被徹底掏空了,連日常生活也日益艱困起來。長捷法師見小弟陳禕自幼聰明過人,很喜歡讀書。現在父親去世,沒人能教他,也是為了減輕家裏的負擔,便提出讓他隨自己到洛陽淨土寺去住。本來大哥、大嫂都舍不得,但陳禕感到自己與佛有緣,從內心崇尚佛學,便樂顛顛地隨二哥離開家,到東都淨土寺出家當了童行(①尚未得度的年少行者。)。從此,掃地撞鍾,敲木魚誦經,他正式受到了佛法的熏陶,沐浴在佛光普照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