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說:“你錯了。你過去已經造成的罪業,即使割掉一千個舌頭也無法消除。你既然知道毀謗大乘的罪孽是由舌頭所造成的,為什麼不用你的舌頭去贖回?若你從今往後努力宣揚大乘學說,不但能徹底消弭舊業,而且功德無量,可以圓滿成佛。”
從此,世親開始弘傳大乘學說,成為了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世親精通大小二乘,著作比兄長無著更加豐富,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因而,他是佛教史上不可多得的聖者,被後人喻為“第二佛陀”。
《十地經論》,是世親所撰著的重要釋論,是後來大乘教義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對經文中“三界唯心”的論點,世親做了極為精妙的發揮。因此,此論在南北朝時期翻譯成漢文之後,便產生了極大反響,專門研修的高僧數不勝數,並因此蔚然而形成一大學派——地論學派。
今天,玄奘既然攜《十地經論》而來,自然而然,他們的話題便圍繞著這部大論展開。玄奘說:“世親菩薩這部釋論講述的義理,上與‘般若’相貫,下為‘瑜伽’開宗,可以說是最具權威的佛學著作。可是傳入中國之後,佛法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二道。這是為什麼?怎麼會出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情況?”
法常法師想了想說:“中國地論學派之所以分化為南北二道,與《十地經論》最初的翻譯有直接的關係。早在翻譯之時,菩提流支與勒那摩提之間便出現了不同的見解。其後,在弘揚這部釋論的過程中,兩人觀點有異,所以他們的弟子因此分為南道、北道二派。”
僧辯法師接著說道:“南北兩道相互爭論的焦點,則集中於‘當常’、‘現常’的主張。地論師所說的‘常’,也就是涅槃或佛性的異名。當常與現常之爭,即佛性是‘始有’,還是‘本有’。北道派地論師認為,眾生的佛性必須成佛後始得,當果而現,後天所有,即佛性後有,必須長期修行,才能成佛。這就是當常之說。南道派地論師反對這種說法,主張眾生的佛性與生俱生,先天而有;同時,佛性雖本有,仍需精勤修習,離染顯淨,方可成佛。這就是現常之說。”
玄奘不解地問:“南道、北道都是以《十地經論》為根本依持,為什麼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就像兩人同時品嚐同一眼泉水,卻得出不同的滋味,實在難以讓人理解。”
法常法師說道:“甘泉雖為一味,但因為每一個人的覺知不同,其結論也就因人而異了。”"
玄奘突發奇想:“那我們為什麼不去請南道派地論師講一講?”
法常、僧辯這兩位攝論學派的代表人物,很是為他的大膽提議吃了一驚:多年來,攝論學派與地論學派(南道)的觀點雖然針鋒相對,但都是隔空交火——各自著文闡釋自己的學說,幾乎沒有過正麵交鋒、當場激辯。曾經
師從多人的玄奘,博學旁通,很少有門戶之見,所以他繼續提議說:“大總持寺住持慧遷大師,乃地論學派的一代宗師。我們可以直接去向他老人家請教。”
二楚、明明白白?既然如此,玄奘也就不再猶豫,一股腦地將自己心中的疑惑通通倒了出來:眾生的佛性是始有還是本有?第八識阿賴耶識(①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意為“我”。)是妄是淨?地論師與攝論師紛爭百年,究竟誰是誰非……沒想到,慧遷大師總是笑而不答,一個勁兒請他們喝茶。等三碗茶湯進肚,老人家說道:“老僧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登塔了。三位是不是有雅興陪我登高一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