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心無雜念即成佛2(2 / 2)

誌誠心服口服,匍匐在地,再次向六祖頂禮。他激動萬分,說話都有些磕巴了:“弟、弟子,跟、跟隨神秀大師參、參禪整整九年,始終不、不能契入禪機。來到曹溪,聽了六祖您教法,頓時領悟了本心。弟子深知生死事大,大師慈悲,請再詳細給我開示佛法。”

慧能總是根據學僧的根基,巧妙點化,從而使他以最快捷的途徑契入樞要。所以,他想先摸清誌誠的具體情況。他說:“佛法,無非是戒、定、慧三學。神秀大師,是怎樣讓你們修持戒、定、慧的呢?”

“神秀師父說‘諸惡莫作’叫做‘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則是‘定’。”

這種傳統的教法,早在慧能的預料中,他臉上隱隱約約泛起了一縷百味俱足的神秘微笑。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祖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一首偈子。可以說,這短短數語,16個字,高度概括了全部佛法的精要。而神秀大師使之與戒、定、慧相對應,也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是對傳統的如來禪的最佳表述。如法修行,次第漸進,也能悟道。然而,六祖慧能所創立、所提倡的是“超佛越祖”的頓悟法門,所以,“南能北秀”的“南頓北漸”由此劃開了界限。

誌誠敏銳地察覺到,六祖臉上那縷神秘莫測的微笑有著非同尋常的含義。他機敏地問道:“不知六祖您是用什麼方法來教導弟子的?”

慧能說:“我若說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可以教給大家,那是在欺騙你。因為,法無定法。我隻不過是根據每個人的根器靈活施教,用相應的方法解除他心靈上的束縛罷了。這種隨機應變的方法本無名稱,隻是借用一個‘三昧’的假名。你師父所說的戒、定、慧,與我的理解很是不同。”

誌誠不解:“佛教的戒定慧,應該隻有一種,怎麼會有差別呢?”

慧能解釋說:“你師父說的戒定慧,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我所說的戒定慧,則是接引最上乘人的。每個人的領悟不同,因此見地就有了快慢之分。我講的教法,從來不離開人的自性,若是離開自性講說佛法,不過是空洞的說教,並不能從中得到實際利益。你要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從自性生起妙用的,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教義。”

慧能用柔和的嗓音,輕輕吟唱道: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誌誠聽著偈語,如同沐浴春風,宛若醍醐灌頂,恰似甘露滋潤,心中一片靈動的空明……那是在一個什麼地方呢?是慈母真切的呼喚?還是天地造化對靈魂的洗禮……

六祖的聲音戛然而止。突然之間,誌誠心頭豁然一亮,多年的困惑為之頓消他,大徹大悟了!誌誠激動得語不成聲:“我明白啦,我終於明白啦!真是曹溪一席話,勝過當陽數十年!”

從方丈出來之後,誌誠麵向北方跪了下來,對著燦爛的星空喃喃說道:“師父,弟子辜負了您的期望,我要留在六祖身邊,留在曹溪,不再歸去了。您能理解嗎……”

遠在數千裏之外的荊州當陽玉泉寺,此時神秀大師忽然感到一陣心悸。他若有所思,問站在左邊的影隱:“誌誠離開已有幾個月了吧?”影隱算了一下回答:“是呀,已經三個月了。大師,他究竟去哪兒了,為什麼還不回來?”神秀大師搖搖頭,長歎一聲:“唉不回來,就是回來了。”“大師,我不懂您在說什麼。”神秀大師仍就說道:“他,人雖然沒回來,但不回來的原因卻回來了。看來,我數十年的修為,還是令人汗顏啊!我也老朽了……”影隱一臉迷惑:“大師,今天您的話,我怎麼一句也聽不懂?”“那就說個你能聽得懂的:去吧,你也去嶺南曹溪吧。去了之後,你也就能像誌誠那樣,一躍而跳過龍門,化做一飛衝天的神龍……”

神秀大師感到滿心蒼涼。本來,誌誠是自己的特使,卻被慧能“頓悟成佛”的禪法所吸引、所感化,心甘情願地投誠了。他活像一條去試探龍門高度的小鯉魚,誰知躍上龍門之後,便化為飛龍,一去不回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