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心無雜念即成佛1(1 / 2)

六祖慧能大師,由於德行感召,名聲遠播,天下僧衲歸心,弟子越聚越多,寺廟擴建了13座,統稱為花果園。後代大文學家王維將當時的盛況稱之為“五天重跡,百越稽首”。在嶺南這塊尚未開化的荒蠻之地,寶林寺不僅是佛教中心,更是文風教化所在。因有慧能的弘化,這裏原始落後的民風、民俗漸漸改變。偏僻的曹溪,更是成了南中國的文化中心。

與此同時,五祖弘忍大師的另一位高徒神秀,以古老的荊州玉泉寺為根據地,推演著他那動人心弦的禪法。數年之後,玉泉禪法風靡禪林,流布全國,自然而然,神秀成了江北禪僧最卓越、最受人尊崇的領袖。

慧能與神秀,一南一北,雖然繼承的都是五祖的禪法,卻各有鮮明的禪風。慧能高揚頓悟成佛的大旗,提倡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他認為,修行不必非要打坐觀心,可以在挑水砍柴、耕田種地等日常生活當中,直接領會、體悟佛性的妙用。而神秀更提倡傳統的漸修方法,闡發的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漸禪,其修行方法主要是盤腿坐禪,凝神看靜。

由於兩位大師並行弘化,禪門迅速光大起來,在全國形成了“南能北秀”兩大禪學中心。人們根據他們不同的教法,稱之為“南頓北漸”或者“南宗北宗”。

慧能教導弟子們說:“教法本來隻有一個宗旨,不過學法的人有南北地域上的差別;禪也隻有一種,隻是人們的理解有快慢之分。禪,並無頓漸,為什麼稱作頓漸呢?隻是因了人們的天資稟賦不同,領悟的途徑各異,所以有了頓悟與漸修的稱謂。條條大路通長安,家家門前通長安。不管從哪條路走,也不管是快是慢,最終所到達的目的地,都是同一座長安城。”

神秀的門人,由於對慧能不甚了解,隻知道他樵夫出身,大字不識,便想當然地認為他沒什麼過人之處,時常出言諷刺、輕慢。神秀聽說之後,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慧能師弟雖然出身寒微,但他具有無師自通的超人智慧,所以能體悟到最上乘的禪法。在這一點上,我不如他。何況,我的師父五祖大師親自將禪宗的衣缽傳授給他,難道是偶然的嗎?我隻恨自己年邁體弱,而且路途遙遠,不能親赴嶺南,當麵去向慧能師弟請教。你們年輕,應該盡早到慧能師弟那裏去參學,不要停滯在我這個地方,耽誤了你們開悟見道。”

說歸說,但弟子們誰肯舍棄年高德昭、學識淵博、名重天下的大宗師,去追隨一個文盲呢?

作為一個徹悟人生、心如明鏡、智慧通天的禪者,神秀深深知道,雖然表麵看,自己在禪林的地位大大高於慧能,作為禪學中心,玉泉寺的人氣也遠遠超過曹溪,但是,慧能的教法,似乎比自己更為高明。然而,慧能究竟高在什麼地方?他又不大清楚。

有一天,神秀將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誌誠找來,對他說道:“誌誠,你很聰明,又富有才智,可以代替我到曹溪聽法。慧能師弟講說的法要,你盡心記下來,等回來之後再說給我。”

誌誠聽說要他去曹溪,非常高興:“我還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見過慧能師叔。聽說他的寶林寺已成為了全國聞名的道場,我也很想去見識一下。”

神秀說:“那你就去準備吧。”

誌誠剛要離開,神秀又囑咐說:“誌誠,你要小心行事,盡量不要暴露你是從我們玉泉寺去的,省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誌誠鄭重地點點頭。望著自己最忠誠的弟子漸漸遠去,神秀大師喃喃自語說:“誌誠,你可要早些歸來,為師等著你呢……”

誌誠領受師命,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得得”跑向曹溪……

誌誠剛到曹溪時,寶林寺內正在打坐的慧能突然睜開眼,展顏一笑說:“嗬嗬,有一個偷聽佛法的人來了。”

侍立在一旁的書記法海跳了起來:“在哪兒,師父?我去抓他!”

慧能像是側耳傾聽一樣稍微停頓了片刻,滿有把握地說道:“他眼下正走在曹溪岸邊,快到山門了。”